瓦雀檐头啁哳鸣,小山幽意静边生。
风泉闇激无全暑,云日相欺得半晴。
石学枯禅参壁坐,蚁缘新蔓过溪行。
百年踪迹收来此,犹恐人间有浪名。
【注释】
石假山漫兴 其一:在石假山上游览,即兴写下的诗篇。
瓦雀檐头啁哳鸣,小山幽意静边生。
“瓦雀”,指屋上的飞禽。“啁哳”是形容鸟鸣声。
“小山”,这里指石假山。“幽意”是深藏的情趣。“静边”是安静的一边。
风泉闇激无全暑,云日相欺得半晴。
“闇激”,指泉水在石缝间暗流激荡的声音。“得半晴”是说云日相与作弄,使天边出现了一半晴光。
石学枯禅参壁坐,蚁缘新蔓过溪行。
“石学”,学习。这里的石指石假山。“枯禅”,指枯槁的僧人。“壁坐”是靠在墙上坐着。“新蔓”指新生的小草、藤蔓。“溪行”是指沿着溪水走。
百年踪迹收来此,犹恐人间有浪名。
这是作者晚年隐居石假山时所写。诗人在这里感慨自己一生的踪迹,最后担心世人对他仍会有许多非议。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隐居石假山时所作,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写瓦雀在屋檐上啾啾地叫着,仿佛是在述说它们生活的艰辛;接着描绘出一片幽静的景致,让人感觉到宁静的氛围中也蕴藏着一种深深的寂寞;然后通过泉水在石缝间激荡的声音和云日交替出现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接着又写出了石假山的学习和尚们坐在墙上的姿态以及蚂蚁沿着新生的藤蔓行走的景象,展现了石假山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之情。他感慨自己一生的踪迹都收藏在这个地方,却仍担心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高。这既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