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风云际盛时,明良何事抗相辞。
无端尽学巢由去,千古纲常欲付谁。
【注释】龙虎:比喻英雄豪杰。相辞:指君臣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巢由:相传尧舜禅让的故事,尧把帝位传给舜,舜不肯接受,便去深山中隐居(见《史记•伯夷列传》)。纲常:封建伦理道德。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唐玄宗晚年政治昏暗的愤慨。首联“龙虎风云际盛时”,写当时朝野形势;“明良”两句,讽刺皇帝和大臣们不忠君、不守法;颈联说他们纷纷隐退,“千古纲常欲付谁”。全诗语言平易,但含蕴深厚,意蕴丰富。
龙虎风云际盛时,明良何事抗相辞。
无端尽学巢由去,千古纲常欲付谁。
【注释】龙虎:比喻英雄豪杰。相辞:指君臣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巢由:相传尧舜禅让的故事,尧把帝位传给舜,舜不肯接受,便去深山中隐居(见《史记•伯夷列传》)。纲常:封建伦理道德。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唐玄宗晚年政治昏暗的愤慨。首联“龙虎风云际盛时”,写当时朝野形势;“明良”两句,讽刺皇帝和大臣们不忠君、不守法;颈联说他们纷纷隐退,“千古纲常欲付谁”。全诗语言平易,但含蕴深厚,意蕴丰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审清楚题目要求,如本题“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赏析”,则答题时要先逐句解释诗意,然后赏析。 第一联,“一廛吾所受,三径旧曾游”,诗人以自己居处为“一廛”,而“三径”是陶渊明的故宅,他曾经在此“隐居”;这里诗人用典,既写出了诗人自己的闲适之乐,同时又表明了自己与陶渊明的相似之处
【注释】 去去青云路:去往青云之路。 盍簪:盍,同盍,通盍,何不;簪,古时束发用的簪子。盍簪,意为为什么不系好簪子再动身上路呢?表示舍不得离去。 西风游子恨:指秋天的西风吹动着游子的思乡心。 落日故人心:落日时分,夕阳西下,使人想到故乡的亲人,所以用落日故人心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报国凭三策:报答国家之策有三种,即安民、养民和牧民。三策是泛指治国的三个重要方面。 论交薄万金
【注释】 送安二:送别安二。兼简令兄仁远:同时寄信给令兄。 故人不可见,令弟早相知:老朋友不能相见,令弟早就相识了。 文采京华自,威仪伯仲推:你的才学和气度都是京城的一流人物。 云深江树黑,天远雁书迟:天边飘荡着归雁的书信,因为距离遥远而变得缓慢。 若问同袍者,悲凉比旧时:如果你问他那些一同服役的老兄弟,他们一定会感到更加凄凉,因为他们的遭遇和你一样。 【赏析】
【注释】 刘珙弟兄:指作者的朋友,即刘涣兄弟。 大兄膺就业,叔子尽能诗:大兄(即刘涣)被举荐为官,而二弟(即刘涣的弟弟)则精通诗艺。 岁月嗟长往,功名未有期:感叹时光荏苒,功业尚未成就。 自怜游泮水,空忆少年时:惭愧自己当年曾游泮水(指在学馆中读书),如今却已空怀壮志、无以实现。 【赏析】 这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刘珙弟兄的怀念之情和对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遗憾。
【注】 张世清:即张志和,唐代诗人种竹已成林:指张志和辞官归隐后,在家乡种植竹子,形成了竹林。 扫叶容春笋:用扫树叶子来等待春天的笋子出土。 编篱护晚阴:用编织篱笆来遮挡傍晚的阴影。 清风如有意:形容秋风的凉爽就像有意识一样。 明月本无心:比喻月亮本身没有情感,只是静静地照耀着大地。 几度临轩坐:几次站在楼台栏杆上坐着。 烟消彩凤吟:形容夜晚景色美丽,如同凤凰在歌唱。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送黄掌教 泮水官初满,临岐意黯然。 风云千里道,雨露九重天。 硕学推程颢,清才数郑虔。 愿言行莫缓,台阁正求贤。 注释: 1. 泮水官初满:泮水,指的是古代的学堂,这里代指官职刚刚被任命完毕。官初满,意味着官员刚刚开始任职。 2. 临岐意黯然:临岐,指的是在岔路口分手。黯然,形容心情低落、忧郁。 3. 风云千里道:风云,指天气变化无常,千里道,形容距离远。 4. 雨露九重天:雨露,比喻恩泽
领举别武林主人 领:接受。举起杯来,表示离别 武林主人:主人的别号。指作者的朋友或熟人(据《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五引《唐阙史》,武林主人是李贺的朋友) 别业幽栖处,攀缘及上方 别业:别业,即别墅。幽栖处:隐居之处 攀缘:攀登爬升 及:到达 上方:高处 译文:接受了杯中的酒,向朋友告别。我隐于青山绿水之间,登上了山巅 地深松叶暗,天近桂花香 地深:山高林密 松叶:松树的叶子 暗:昏暗,不明亮
【注释】 圣主:皇帝。重遐荒:远在边远的荒服之地。夕郎:指王给事,王给事是王姓的官员的称呼,夕郎是王姓的音译。楼船:大船。瀚海:大海。冠服:官服。被:覆盖。三韩:古代对朝鲜半岛一带的称呼。八表:四方。兹:这。来王:来到国王那里。 【赏析】 这首诗写使臣出使异域,表达了诗人的自豪感和喜悦之情。诗中“楼船浮瀚海,冠服被蛮方”两句描写了使臣乘船远航的情景,“岛屿三韩近
【解析】 本诗是一首写隐者的诗。首句“绿阴清昼堂”,即以堂字点明了作者的居处;颔联“树密乌声乱,林深鹤梦幽”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自然画面,表现了隐士的闲适生活。颈联“云来疑向夕,风度欲惊秋"描写了云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之情。尾联“何日寻三径,相期避暑游”抒发了作者与高士相约在夏日里一起游玩的愿望。 【答案】 绿荫笼罩着清凉的白昼,山中住着位高人,在岩石山丘间结屋居住
【注释】 1. 齐寿:人名。 2. 沈秋官:指沈约。 3. 世治忧虞外:世间的纷争忧虑都在外面。 4. 身闲疾病稀:身体闲适,疾病很少。 5. 秋风双白鬓:秋风中白发渐多。 6. 春雨两斑衣:春风细雨中衣服上的斑点增多。 7. 结发恩长满:结发的恩情长久未尽。 8. 齐眉愿不违:希望终身不背弃誓言。 9. 同年复同老:与同辈的人一同老去。 10. 鸾凤竞于飞:比喻夫妻或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
【注释】:天潢——指天子的家谱,这里指皇帝。障缺——指天潢中出现裂痕。浮沤——指天潢中的水,喻指帝王之家。混作——混为一谈。万—数词,泛指。南华—即《庄子·逍遥游》,此处借以比喻文章。漱起——指《庄子》中“庄周梦蝶”的故事。汗漫——即《庄子·逍遥游》中“汤之问于甘盘曰:何谓 大冶铸钟乎? 甘蝇问之曰:古之熔金者,有尚铁石者,今之熔金者,有尚金石者,必欲铸钟,则胡为也? 对曰:吾将铸钟
题画四首 其一 群后从容揖逊同,鳏夫一举已徵庸。 当时谟典应难考,直欲西寻太史公。 注释: 群后:指古代的帝王、贵族等统治阶级。从容:态度从容不迫。揖逊(yīn xùn):拱手谦让。同:一致,一样。鳏夫:独身男子。征庸:征召贤能。谟典:谋略,典章制度。难考:难以考究,难以考证。西寻:前往西部寻找,即寻找司马迁。司马迁曾做过汉武帝的丞相,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
《题画四首 其四》是明朝王慎中的作品,通过这幅画展现了作者对官场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内史功名:这里指的是在朝廷中通过科举获得官职,名声显赫。"内史"在古代是对皇帝亲近侍臣的一种尊称。"功名振士林"则表达了他在朝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声望。 2. 东封车驾从登临:"东封"通常指帝王前往东方的祭拜活动。"车驾"指帝王的车驾。"登临"意味着帝王亲自前往某个地方进行巡视或祭祀
【注释】 画堂:指牡丹花。 红酒滞清欢:指饮酒赏花时,酒意上涌,心情愉悦,但美景不长久。 折得馀芳兴已阑:指欣赏完牡丹的盛开后已经没有兴致了。阑,尽、完了。 老去不堪春似梦:指年岁渐长,对春天的美好景色已经无法像年轻时那样欣赏和留恋了。 笑图倾国贮吟坛:意思是说,即使将牡丹画成图画,也不过是诗人在写诗的时候用来抒发情怀的一种手段,并不能真正留住春天的美丽。 【赏析】
【注释】 鸲鹆:一种鸟类,羽毛呈黑色,尾长,善于鸣叫。古人常用“鸲鹆来巢”比喻贤人隐居。鲁经:鲁国编著的《春秋》经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赏析】 诗以鸟语起兴,写鸟儿初见阳光时的情景。“微微”、“转花梢”,写出了初见阳光的细微、娇柔。“流丽声随雨露高”则写出了鸟儿鸣叫声的特点和美妙。“群飞不逾济”,“济”,指黄河渡口。这里暗指鲁国的孔子,因为孔子曾游历到黄河边上
【诗句解读】 1. 莲落红衣玉露秋:这里的“莲”是指荷叶,而“落红衣”则形象地描绘出荷花在秋天里凋谢的美景。 2. 萧萧鹤发映中流:鹤发指的是老年人的白发,而“映中流”则形容白发在水光中的倒影,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3. 若非太华峰头种:太华峰是华山的别称,这里用来形容诗人自己是在华山的某个地方种下的这朵莲花。 4. 那得乘风稳似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像乘坐船一样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