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赴长壑,山深莫穷源。
因之起遐想,相对忽忘言。
【注释】:
- 杂题六首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 长壑(hè):大河、深沟。
- 山深莫穷源:意指山之高峻,水之深广,难以穷尽。
- 因之起遐想:由于这种景象触发了作者的遐思。
- 相:互相。
- 忽忘言:忘记了言语,即达到了无言的境界。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全诗以流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描写流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前两句“流水赴长壑,山深莫穷源”是对自然景观的形象描绘,也是全诗的引子。诗人首先描绘出了一幅宏大的画面,一条清澈见底的大河从远方奔腾而来,直向深不可测的大山奔流而去,而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则显得愈加雄伟壮丽。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绘,勾勒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自然画卷。
接着第三句“因之起遐想”,诗人在描绘了这一壮观的景象后,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和人生遭遇,从而引发了深沉的感慨和思考。这里的“遐想”是指诗人因眼前的美景而引发的联想和想象,它既包含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向往,也包含了对人生道路的反思和总结。
最后一句“相对忽忘言”,则是诗人在经历了一番遐想之后,终于找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他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又和谐的世界之中,忘记了世俗的纷争和烦恼。这里的“忘言”是指诗人在与自然交融的过程中,达到了一种无言的境界,不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整首诗以“流水赴长壑”开篇,描绘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随后通过“山深莫穷源”的描写,引出了诗人的思绪和感慨;最后以“因之起遐想”作结,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悟和升华。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