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漏不成寐,络纬相促急。
惊听歌骊声,起视江水立。
征车候启明,壁幰初霜入。
故人千里意,鹬毳不遑缉。
想及春明时,还袂珠衫湿。
别路委粉滋,柳花天外泣。

这首诗是李白的《送谭锡空再游吴》。全诗如下:

终漏不成寐,络纬相促急。
惊听歌骊声,起视江水立。
征车候启明,壁幰初霜入。
故人千里意,鹬毳不遑缉。
想及春明时,还袂珠衫湿。
别路委粉滋,柳花天外泣。

注释

  1. 终漏:古代计时的一种方法,用更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称为一“漏”。这里形容夜晚时间很长,无法入睡。
  2. 络纬:一种昆虫,常在夜晚发出鸣声。此处指夜晚的虫鸣声。
  3. 惊听:因为听到某件事情而惊动。
  4. 骊(Lí)声:即骊山之石,泛指石头的声音。
  5. 起视:从床上坐起来看。
  6. 壁幰(xiǎn):古代车帐的帷幕。
  7. 鹬毳(qú cuì):两种细长的植物。
  8. 春明:春天明亮的日子。
  9. 故人:老朋友、旧日的朋友。
  10. 鹬毳(qú cuì):两种细长的植物。
  11. 春明:春天明亮的日子。
  12. 还袂(fù mèi):披上衣袖。
  13. 粉滋:白色的粉末,可能是指柳絮。
  14. 柳花:柳树的花,又称柳絮。
  15. 泣:流泪。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和对故人的思念,表达了对离别的情感。

首联“终漏不成寐,络纬相促急”描绘了作者夜不能寐,被夜虫的声音吵醒的情景。这里的“终漏”指的是古代计时的方法,用更鼓报时,一夜分为五个时辰,每个时辰称为“漏”。整句诗表达了作者长时间无法入睡,被夜里的虫鸣声打扰到了。

颔联“惊听歌骊声,起视江水立”则进一步描绘了作者被歌声惊醒的场景。这里的“骊声”很可能是指石头的撞击声,或者是某种乐器的声音。作者从床上坐起来,发现江水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要站起来一般。这句诗不仅描绘了作者被歌声惊醒的情景,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

颈联“征车候启明,壁幰初霜入”描述了作者等待天亮的情景。这里的“征车”可能是指他即将出发的车马;“启明”则是指黎明时分的曙光。作者在等待天亮的同时,感受到了寒意,壁帐上的霜已经开始融化进入车内。这句诗既描绘了作者等待天亮的情景,也表现了他对季节变换的敏感。

尾联“故人千里意,鹬毳不遑缉”则是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这里的“故人”指的是远方的朋友;“鹬毳”是一种细长的植物,可能是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的牵挂和思念。作者在离别之际,心中充满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远远超过了对细长植物的关注。

最后一句“想及春明时,还袂珠衫湿”更是直接抒发了对离别的情感。这里的“春明时”可能是指春天明亮的日子,也可能是诗人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当他想到这些时,不禁感慨万千,泪水沾湿了手中的珍珠般的衣衫。这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也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深情的色彩。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也有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