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正气竟何其,汗简芳名千古垂。
足底蒺藜归汉日,胸中介胄定秦时。
平沙碧草空残垒,古木黄鹂有旧祠。
头白书生双剑在,参从无地有馀悲。

这首诗是杜甫为挽念项王而作。诗中用典贴切,对项羽的称颂之情溢于言表。首联“山河正气竟何其,汗简芳名千古垂”,意思是说:江山河岳间的正气到底是何等的伟大?项羽的功绩和声誉竟然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颔联“足底蒺藜归汉日,胸中介胄定秦时”,意思是说:当年项羽从汉营逃回汉中,如同被荆棘刺伤而归一样。他胸中怀着灭掉秦朝、建立汉朝的大志。颈联“平沙碧草空残垒,古木黄鹂有旧祠”,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长满了碧绿的草,只有一座座残破的壁垒;古木上飞过一只黄鹂鸟,它曾经栖息在这座旧祠里。尾联“头白书生双剑在,参随无地有馀悲”,意思是说:年老的书生仍然佩带着那双宝剑,但已没有地方可以追随他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无限怀念和哀悼之情。

【注释】

  1. 项大司马:指项王项羽。项王曾被封为武信君,故称项大司马。
  2. 山川正气:指国家的正气。
  3. 汗简:泛指史籍。芳名:美好的名声。
  4. 足底蒺藜归汉日:语出《史记·项羽本纪》,谓项羽自刎后,他的足下生满荆棘,好像回到了汉营。
  5. 胸中:指胸中怀抱的雄心壮志。
  6. 平沙:平坦的沙土地,这里指沙洲。
  7. 苍(qiāng)黄:深黄色。
  8. 双剑:指项王的宝剑。
  9. 参随:跟随,这里指追随。无地:无处。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诗,作者通过回忆项王的英雄业绩,抒发自己对他无比敬仰的心情。全诗四句,前两句总写其英雄业绩,后两句则点出其遗世独立之状。
    首句“山河正气竟何其”是发端。诗人以反问的语气,感叹项王所建的功业,竟使国家正气长存不衰,影响至今。“山河”二字,既指国势,也兼指人世,含有历史与现实两层意义。“竟何其”,即“竟如何”。“正气”,是指正义的力量。诗人把这种力量比喻成“山河”,就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它的伟大与崇高。“汗简芳名”两句紧承上句而来,赞颂项羽的丰功伟绩。“汗简”,是泛指史册。项羽在楚汉战争时,曾为刘邦所败而自刎于乌江边。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封立了许多开国功臣。诗人在这里借指这些功臣们。“芳名”即美好的名字,这里指他们为国为民所作的贡献。“流芳千古”是说他们的功绩流传后世,永久不衰。《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曾“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在乌江之战中,又杀汉军太师韩信、骑将钟离昧等人。这些事迹说明项羽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诗人把他比作“山河正气”,是说他具有伟大的正义感和崇高的人格精神,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句“足底蒺藜归汉日”,承接第二句而来,进一步描绘项羽的英勇气概。“足底”是形容步履艰难,“蒺藜”是带刺的植物,常用来比喻道路坎坷或困难重重。这里用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说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后,虽然不能再继续征战,但他的足迹已经遍布中原大地,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前进。“归汉日”,即指项羽自刎后返回江东的日子。“足底”与“腹心”“胸中”三字连用,更显示出项羽胸怀大志、抱负不凡的特点。“定秦时”,则是说项羽胸怀大略,立志要推翻暴秦统治,恢复汉室的统治。
    第四句“平沙碧草空残垒”,紧承上句而来,描写项羽失败后的凄凉景象。“平沙”指广阔的沙滩。“碧草”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景象。“残垒”,指被风吹倒的营垒遗迹。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辽阔的沙滩上生长着一片片茂密的碧绿草地,只留下一座座残破不堪的营垒遗址。这两句诗通过对荒凉景象的描写,烘托出英雄末路的凄凉悲惨之情。
    最后两句:“古木黄鹂有旧祠”,是诗人的总结性描写。“古木”,指高大古老的树木。“黄鹂”是小鸟的名称,这里指鸟儿。“有旧祠”,指有座祠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荒无人烟的古战场上,一棵棵高大的古树依然屹立在那里,树上栖息着几只黄莺鸟,它们曾经在这祠堂里栖息过,但现在却早已不见了踪影。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鸟儿也仿佛有了感情,从而更加突出了项羽失败后凄凉孤独的处境以及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整首诗以赞颂项羽为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无比敬仰的感情。诗人通过对项羽一生的回顾,表现了他那种忠勇奋发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