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钟新雨后,清响出空林。
忽与远公遇,共兹尘外心。
人来佛地少,秋入寺门深。
一笑前溪别,幽踪不可寻。

【注释】

1.秋入山寺访庐山德公:秋天来到山中的寺庙去拜访庐山上的德公和尚。

2.午钟:中午的钟声,泛指佛寺中鸣钟报时之事。新雨后:刚下过雨。

3.清响:清脆悦耳的声响。出:传出。空林:空空荡荡的树林,形容寺院四周的寂静。

4.忽与远公遇:忽然与庐山德公相遇。远公:即慧远禅师,晋代著名高僧,隐居于江西庐山,后人称其为“庐山远公”。

5.共兹:共同。尘外心:指超尘脱俗之心。

6.人来:人声嘈杂。佛地少:佛寺里人很少。

7.秋入寺门:秋天来临,寺门关闭,外人不易进入。

8.一笑前溪别:在门前的小溪边与庐山德公告别,一笑而过。幽踪不可寻:隐逸的踪迹难以追寻。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静听钟声、偶遇高僧、分别隐逸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禅理和山水之美的向往之情。

首句”午钟新雨后,清响出空林”描写了清晨的钟声在新雨过后显得更加清晰而悠扬,声音穿透了空荡的树林,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这里,诗人通过听觉来表现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空灵幽静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的力量。

第二句”忽与远公遇,共兹尘外心”则转入现实,诗人与庐山上的德公禅师不期而遇,彼此的心灵得到了交流和融合,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与高僧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禅宗思想的共同追求和领悟。

接下来的两句”人来佛地少,秋入寺门深”进一步描绘了这幅画卷的背景和氛围。由于佛地人迹罕至,所以即使是繁忙的人群中也难得一见。而当秋色降临,寺门紧闭,更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严之感。这里的”秋”不仅仅是季节的象征,更是诗人心境的象征——象征着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第四联”一笑前溪别,幽踪不可寻”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在门前的小溪边与庐山德公告别,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却留下了永恒的回忆和深刻的印记。这里的”幽踪”指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与自由,而”不可寻”则表达了这份幽静之美无法被世俗所捕捉和理解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和人的描绘,传达了禅宗思想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和感悟。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和自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