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重溟接太虚,汉台刘苑尽皇舆。
凭高欲骋天南目,简点晴岚护草庐。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自题小像:自己画一幅小肖像。因怀邓玉叔:因怀念好友邓玉叔。邓玉叔,即邓玉绍。

【赏析】《辛巳元日自题小像因怀邓玉叔其一》:这首诗是诗人在新年元旦时写的一首七绝诗。此诗写于公元1203年,也就是宋宁宗嘉定六年(1203)的正月一日,当时诗人正在江西铅山作知州。诗中“缥缈重溟接太虚”、“凭高欲骋天南目”、“简点晴岚护草庐”,皆为写景之句。诗人登高眺望,只见眼前烟云缭绕、群峰竞秀、万木争荣的壮丽景色。“缥缈重溟接太虚”一句,形容群山云雾弥漫,如海茫茫。“汉台”指汉高祖刘邦的故居。“刘苑”则指东汉明帝时所建的离宫。“尽皇舆”三字,既写出汉台和刘苑都位于京城之外,也暗示了当年皇帝也曾到过那里,与诗人一样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凭高欲骋天南目”,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诗人登上高山,想远眺南方,放眼四野,以开阔视野。“简点晴岚护草庐”,则是指诗人站在山顶上,用目光扫视周围的一切,仿佛是有意无意地点出一些浓雾来,使那些云雾仿佛是守护草庐的卫士一样环绕着它。“简点”一词,不仅写出了诗人观察自然、体察民情的细致入微,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政治前途的关切之心。“简点”二字,既是写雾,又是诗人的政治态度的反映:他希望雾霭能够为自己遮风挡雨,保护自己。

这首诗的首二句写景,描绘出一副烟云笼罩、峰峦叠嶂、气势磅礴的壮阔图景,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台”、“刘苑”,都是指汉高祖刘邦的旧宅,汉惠帝时改建为离宫,名为“未央”。唐末五代时,又改称为“汉阳”。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僖宗乾符三年(878)冬,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之后,宰相王铎曾劝僖宗退守汉阳,但被拒绝。后来僖宗逃奔到成都,又听说黄巢要进攻四川,于是仓皇离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逃奔阆州(今属四川省)。这时僖宗身边只有一匹马跟随着他,而他的妃嫔、侍从等随从人员却都跟着他一起逃走。僖宗到了阆州后,十分狼狈,连衣服也没有了,只好披头散发地坐在马鞍上,一边吃着干粮,一边向大臣们问罪,并下令处死了一些人。这时,有一个叫李铤的人站出来请求赦免那些无辜受难的人。僖宗大怒,把李铤当场斩首。不久之后,僖宗又逃跑到了兴元。这时,僖宗身边只有一个宦官跟随着他走,其余的人都远远地跟着走了。僖宗到达绵州(今四川德阳市东)后,才又恢复了一点生气。这时,僖宗身边的那个宦官突然不见了。这时僖宗十分惊慌,就问左右侍从:“那个太监到哪里去了?”侍从回答说:“不知道。”这时僖宗又气又怕,只好继续前进。后来走到剑门关附近,僖宗看到山上的松树还长着叶子,就问左右侍从:“这些松树什么时候才能枯死呢?”侍从回答说:“等到春天的时候。”但到了秋天,那片松树林已经变成了一片焦黑。这时僖宗又十分惊愕和害怕。后来僖宗来到成都,这才稍微安定了一些。这就是唐代末年的一段历史。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诗人在新年之际,面对这样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不禁感慨万千。因此,他在这首七绝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首句“缥缈重溟接太虚”,描写了天空中的云彩飘渺起伏的景象。接着第二句“汉台刘苑尽皇舆”,则进一步描绘了皇宫周围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景象。最后两句“凭高欲骋天南目,简点晴岚护草庐”,则是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情景。这里的“天南目”,指的是遥远的南方;而“简点晴岚护草庐”,则是指那些云雾仿佛是守护草庐的卫士一样环绕着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往事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