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客路且随缘,眼底何人得静便。
五日行过三省地,残冬喜遇早春天。
叶稀老树犹藏寺,茅满平沙未作田。
几向南陲重延伫,两峰晴耸白云连。

【注释】

过常山:即《过五台山》诗。

五台山: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县境内。

残冬:冬天的最后一个月。

两峰:指五台山上的东台、西台。

【赏析】

五台山是佛教名山之一,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座山峰耸立,形如五座佛塔,故称“五台”。这首诗描写了在五台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和自然的热爱。

首联:“崎岖客路且随缘,眼底何人得静便。”

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上,虽然旅途艰难,但心中却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在这片土地上,似乎没有人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

颔联:“五日行过三省地,残冬喜遇早春天。”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五台山的行程。他经过三省(山西省)的大地,经历了寒冷的冬季,却意外地遇到了春天的到来。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在旅行中的艰辛,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颈联:“叶稀老树犹藏寺,茅满平沙未作田。”

这两句诗描绘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象。稀疏的树叶中,古老的树木依然隐藏着寺庙的影子;平坦的沙滩上,茅草已经长满了整个地面,尚未被用作农田。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五台山的独特魅力。

尾联:“几向南陲重延伫,两峰晴耸白云连。”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五台山的敬仰之情。他多次向南望去,期待再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而两座山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与白云相连,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对五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佛法的热爱。他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了这个神秘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