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晓日阑干近,万里春光烟雾开。
晴树直从天外见,乱山青自海门来。
翩翩鹳鹤平原下,杳杳帆樯极浦回。
自惜平生几图画,不知曾有此楼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主要信息点,如本诗的意象、情感、手法等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天宁寺海月楼

【注释】

孤城:指镇江(今属江苏)古城,位于长江北岸。晓日:早晨的阳光。阑干:栏杆。万里:形容范围广阔,这里泛指大江。春光:春天的景色。烟雾开:烟云散去。晴树:晴朗的树木。直从天外见,乱山青自海门来:晴天里树木笔直地伸到天空之外,远处的群山青翠欲滴,好像由海上传来的海门。鹳鹤:水鸟。平原:陆地。杳杳帆樯极浦回:远望帆影点点,在江边回旋往复。自惜平生几图画:可惜自己平生没有多少像画中的美景。不知曾有此楼台:不知道这座楼台是什么时候有的。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镇江天宁寺海月楼所见之景,抒写登楼怀古之情。诗的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登上高阁远眺时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激发起的情思:清晨,我登上了镇江天宁寺内的海月楼,放眼望去,晨光照耀下,江边的高楼耸入云端,江面上烟雾蒙蒙。站在楼上,抬头仰望,晴空下的树木仿佛一直伸展到天际。而那些连绵不断的青山,则好似从海上传来的海门而来。诗人以“晓日”、“烟雾”、“晴树”三词,将大自然的宏伟壮观和江山的壮美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这几句描绘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下来两句为第二部分,写登高后诗人的所见所感:在江天一色、云雾缭绕之中,远望帆影点点,在江边回旋往复。这两句既是对前文的补充,又为下文抒发怀古之情埋下了伏笔。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因登览胜景而产生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可惜我平生没有多少像画中的美景,更不懂得何时有座如此楼台。

全诗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既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所见,又表达了他内心豪迈的情感。首联写景开阔雄奇。颔联写景细腻生动。颈联写景虚实相间,远近相宜。尾联抒情感慨深沉。

【答案】

天宁寺海月楼

【注释】

孤城:指镇江(今属江苏)古城,位于长江北岸。晓日:早晨的阳光。阑干:栏杆。万里:形容范围广阔,这里泛指大江。春光:春天的景色。烟雾开:烟云散去。晴树:晴朗的树木。直从天外见,乱山青自海门来:晴天里树木笔直地伸到天空之外,远处的群山青翠欲滴,好像由海上传来的海门。鹳鹤:水鸟。平原:陆地。杳杳帆樯极浦回:远望帆影点点,在江边回旋往复。自惜平生几图画:可惜自己平生没有多少像画中的美景。不知曾有此楼台:不知道这座楼台是什么时候有的。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时诗人正宦游在外。当时镇江的天宁寺海月楼是一处风景名胜之地,诗人登上此楼,凭栏远眺,不禁感叹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登上高阁远眺时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激发起的情思:清晨,我登上了镇江天宁寺内的海月楼,放眼望去,晨光照耀下,江边的高楼耸入云端,江面上烟雾蒙蒙。站在楼上,抬头仰望,晴空下的树木仿佛一直伸展到天际。而那些连绵不断的青山,则好似从海上传来的海门而来。诗人以“晓日”、“烟雾”、“晴树”三词,将大自然的宏伟壮观和江山的壮美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这几句描绘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下来两句为第二部分,写登高后诗人的所见所感:在江天一色、云雾缭绕之中,远望帆影点点,在江边回旋往复。这两句既是对前文的补充,又为下文抒发怀古之情埋下了伏笔。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因登览胜景而产生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可惜我平生没有多少像画中的美景,更不懂得何时有座如此楼台。

这首诗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既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所见,又表达了他内心豪迈的情感。首联写景开阔雄奇。颔联写景细腻生动。颈联写景虚实相间,远近相宜。尾联抒情感慨深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