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有通儒,穷经三十年。
腰下解尺组,囊中无一钱。
出门逢高车,呵者当其前。
问之彼为谁,牧儿新助边。
【注释】
杂诗三首其二:通儒,即博学之人。尺组,古代的一种丝织品,长约一尺。一钱(前一字读去声),古代的铜币。牧儿,指边地放牧的少年。
【赏析】
《杂诗三首》是汉乐府中的一组诗。其内容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此为第二首。《杂诗三首》中,这二首诗写到了穷愁失意、怀才不遇的人,而第三首写的是达官显贵、得意洋洋的人,两相对比,更显出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
开头两句“汉家有通儒,穷经三十年。”说的是汉朝时期有个通晓儒家学说的大学问家,此人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儒家经典,读了三十多年书。这里的“通儒”,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张,他是一位精通儒学的专家。
中间两句“腰下解尺组,囊中无一钱”说的是这位通儒在晚年时仍保持着节俭生活。他的衣带解开后只有一尺长,他口袋里连一个铜钱都没有,可见他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
最后两句“出门逢高车,呵者当其前”说的是当他走出家门的时候,看见有人驾着高高的车子,那车夫正吆喝着在前面赶路。“呵者”指赶车的奴仆,“前”指前面。
尾联“问之彼为谁,牧儿新助边”说的是诗人上前询问,才知道那些高车和车夫原来是边地放牧的少年们。原来他们都是新近被征召去边境服役的。“牧儿”在这里指的是边塞上的牧童。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