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且下催科令,箠楚之下胡宁忍。
谁为疏请宽民租,谁为发粟拯剥肤。
生民之命乃国本,潢池萑蒲良足虞。
吁嗟乎安得雨旸时若岁,其有黔黎鼓腹歌康衢。

【注释】

须臾:片刻。催科令:指催收赋税的命令。鞭笞(chì)之下:用棍棒殴打,使受刑者痛苦。胡宁忍:怎么忍受得了?胡,怎么。宁,岂。疏请宽民租:向上级官吏提出请求减免百姓的租税。谁为:何人为之?粟:粮食。发粟拯剥肤:发放粮食救济贫困的百姓。生民之命:黎民百姓的生命。国本:国家的基石。潢池:水潭。萑蒲:野草。良:很。足虞:足以引起忧虑。黔:黑色。黔黎:泛指贫苦的老百姓。鼓腹歌康衢:百姓高兴地在大道上唱歌。

【赏析】

《大水》是一首揭露封建官吏残酷压迫剥削百姓的诗。全诗四句,前两句揭露官吏横征暴敛,第三、四句讽刺他们巧立名目以加重百姓的负担,最后两句抒发对百姓被压迫痛苦的同情。

开头一句“须臾且下催科令,箠楚之下胡宁忍”,是说:顷刻之间就要下达征收赋税的命令,棍棒之下哪能忍耐得住!“催科令”是古代官府征收赋税的一种命令,即征收钱粮的命令。“催科”一词原指催办赋税,后来也用来泛指催办各种差役。这里指官府要催办赋税。“箠(chui脆)楚”,是旧时用竹板或木棍打人。“胡”通“何”,哪里。这两句是说:官府催逼赋税的命令一下,百姓们就忍受不了了。“胡宁忍”就是怎么忍得下去的意思。“胡”通“何”,“宁”,哪。

接着诗人写道:“谁为疏请宽民租,谁为发粟拯剥肤。”意思是说:谁有胆量向上面反映情况,减轻百姓的租税?谁有本事发放粮食救济穷困的百姓,拯救他们的皮肉呢?“疏请宽民租”是指向皇帝上书请求减免赋税。“疏”指上奏章。“粟”,即粮食。这两句是说:没有谁敢向朝廷反映情况,请求减轻百姓的租税;也没有哪个人能够发放粮食来救济穷人,拯救百姓免遭饿死的灾难。

第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揭露官吏盘剥百姓的罪恶。“生民之命乃国本”,“国本”指的是国家的根本,也就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这里指黎民百姓的生命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潢池”,水潭。“萑蒲”,野草。“良”,很;“足虞”,足以引起忧虑。“安得雨旸时若岁”,谁能得到及时下雨和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呢?“安得”就是怎样能够得到的意思。“雨旸”,天晴和下雨,喻天气的好坏。“时若”,像现在这样好。“岁”,年成。这两句是说:黎民百姓的生命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水潭边的野草生长得好,足以引起人们对旱涝灾害的担忧;希望有好年景,让天下太平,可是又怎么能得到呢?“其”,代词,指百姓。“黔”指黑色。“黎”,黎民百姓。“鼓腹歌康衢”,百姓高兴地在大路上高高兴兴地唱歌,欢度太平年景。“康衢”,大路。这两句意思是说:希望有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可是,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呢?

最后两句是对全诗的总括。“吁嗟乎安得雨旸时若岁”,感叹道:唉,怎么办呢才能得到雨过天晴的好年景呢?“吁嗟”,叹词,表示惋惜或感叹之意。“安得”,如何能得到。“雨旸”,雨和阳光,这里指好的年景。“时若”,像现在这样好。“黔”,黑色。“黎”,黎民百姓。“鼓腹”,饱食后肚子饱满的样子。“歌康衢”,在大道上唱着快乐的歌。这两句是说:唉,怎么才能得到一个雨过天晴的好年景呢?这两句是全诗的结尾,也是全诗的中心思想所在。诗人通过对封建官吏残酷压迫剥削百姓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渴望天下安宁的美好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