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迹有去来,达观无古今。
长啸人不闻,山风吹罗襟。
【注释】
梦后作:在梦中所作的诗。
其三:即第三首。
达观(kànɡkuàn):佛教语,指看破世间一切事相的心境或智慧。
长啸(xiào):大声长吟。
山风吹罗襟:意谓风拂动着衣襟。罗襟:罗织的丝制衣料,这里代指衣服。
【赏析】
此为诗人晚年之作。前二句写梦境中的游历,“幻迹有去来”是说幻境之中的踪迹是无始无终地循环往复;“达观无古今”是说对于这一切幻境,只有保持一个超脱的心境才能看得明白,没有古今之别,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分别,一切都是瞬息万变、循环不已的,因此也就无所谓永恒和不朽了。后二句写梦境之后的清醒。“长啸人不闻”,是在清醒时发出的一声长啸;然而无人能听到,因为“长啸”已使整个天地为之震动,而“人不闻”则又说明这声长啸所向之处,连天都为之动容,连大地都为之回响,因而也就不能被凡人听见了。“山风吹罗襟”,是清醒时的所见:那阵阵山间之风似乎吹得衣襟飘飞,但仔细一想,那衣襟上飘飞的不过是虚幻的影子罢了。
此诗意旨颇为深微。诗人通过“幻迹”“无古今”“长啸”“人不闻”等词语的选用,表明了他对于人生宇宙的独到见解: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他虽然曾经历过荣华富贵,享受过世俗的欢乐,但后来却感到厌倦和空虚,于是便选择了归隐山林的道路。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无古今”的;他对于名利的追求,是“人不闻”的。他的这种态度和追求,既不同于那些沉湎于酒色财气中不能自拔的人,也同那些醉生梦死、无所用心的人不同。他之所以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是因为他在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已经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一切都是变幻无常的。
这首诗的语言极为简练。全篇只有四句话,但却包含极其丰富深刻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陶渊明那种“心远地自偏”(范晔《陶渊明传》)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