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风何处起,散作断肠声。
乘彼白云去,湖西问死生。
四海方悬仰,一峰何可倾。
平生不下泪,今日尽沾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的《有传罗一峰观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释及注释:
- 悲风何处起,散作断肠声:
- 悲风:指悲伤、忧愁的风。
- 何处起: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不祥预感或即将发生的不幸事件的担忧,暗示了诗中描述的场景可能是一种预言或者预兆。
- 散作断肠声:这里的“断肠声”通常用来形容极度悲痛的哭声或叹息声,这里可能是指某种即将到来的悲剧事件。
- 乘彼白云去,湖西问死生:
- 乘彼白云:比喻通过某种途径或机会,即乘着飘浮的云朵。
- 湖西问死生:在湖的西面询问生死的奥秘或命运的安排。
- 四海方悬仰,一峰何可倾:
- 四海:古代对中国的泛称,意指整个世界。
- 方悬仰:意思是正在仰望,表示关注、期待。
- 一峰:特指某座山的山峰。
- 何可倾:意为无法倾倒或动摇。
- 平生不下泪,今日尽沾缨:
- 平生:指一生,通常用来指代某人的全部经历或生活。
- 不下泪:表明平时很少流泪。
- 今日尽沾缨:这里指的是眼泪流下来沾湿了衣襟,形象地描绘了极度悲伤的情感爆发。
译文:
悲风从何处升起,化作令人心碎的声音。
乘着飘浮的云朵离去,我在湖的西面询问死亡与生命。
世界正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这座山峰又怎能被撼动?
我一生很少落泪,但今天泪水却沾湿了衣襟。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强烈的情感,特别是对于死亡和命运的思考。诗中的“悲风”象征着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而“散作断肠声”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命运的悲惨和凄凉。诗人通过“乘彼白云去”和“湖西问死生”,展现了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和对命运的追问。最后一句“生平不下泪,今日尽沾缨”更是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这种未知的未来时所感受到的无助和绝望。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人类面对未知命运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