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屋萧条倚水滨,黄昏何处问通津。
海翁本是忘机者,何事沙鸥不近人。

夜幕降临,江水潺潺,诗人陈烓站在竹屋旁,看着黄昏的景色,心中不禁生出感慨。他问自己:为何这位名叫刘同年的县令不露面?海翁本是忘机者,为何沙鸥不近人?让我们一探究竟。

赏析:

诗人以“竹屋萧条倚水滨,黄昏何处问通津”开篇,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略显落寞的画面。竹屋显得孤独而寂静,黄昏时分,诗人在河边徘徊,试图寻找通往外界的道路。这里的“萧条”不仅形容了竹屋的荒凉,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

诗中的“海翁本是忘机者,何事沙鸥不近人”一句,引入了一个关键的角色——海翁。海翁在这里并非字面意思上的大海之翁,而是诗人自喻,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海翁之所以能与沙鸥为邻,是因为他已经放下了世间的纷扰和执着,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然而,诗人却不解其中缘由,为何海翁与沙鸥如此亲近,而他却不能与世无争。

“夜过程江嘲县令刘同年不出”一句,既是对前面诗句的回应,也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用“夜过程江”,巧妙地引出了刘同年这一主题。通过“嘲县令”这一行为,诗人表达了对刘同年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刘同年过于拘泥于官场之事,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无奈和失望。

《夜过程江嘲县令刘同年不出》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审视社会的窗口,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