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尽愁难尽,情深虑转深。
生涯贫且贱,忧道古犹今。
岂为求名论,空惭济物心。
斯文如未坠,千载有知音。

岁暮独坐书怀四首 其一岁月将尽,愁思难遣,情深而虑益重。

生涯贫贱,忧心如古至今日。

岂为名与利,空自悔未能济世。

斯文若未绝,后世定会寻知音。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晚年的作品,通过“岁暮独坐书怀”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慨和无尽哀愁。诗中不仅描绘了作者的孤独与沉思,还透露出他对社会责任的反思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1.岁月将尽,愁思难遣:

  • 岁月将尽: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意识到生命即将结束,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短暂的感叹,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
  • 愁思难遣:面对生命的终结,诗人感到无法摆脱这些忧愁,它们如同锁链一般缠绕在他的心头,难以解脱。

2.生涯贫贱,忧心如古至今日:

  • 生涯贫贱:尽管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但这并未能动摇诗人的信念,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 忧心如古至今日:诗人将自己的忧虑比作古代至今的普遍现象,表明他的担忧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情感。

3.岂为名与利,空自悔未能济世:

  • 岂为名与利:诗人并不追求名利,而是专注于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他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个人的得失,而在于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
  • 空自悔未能济世:诗人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表达了他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自己的责任意识。

4.斯文若未绝,后世定会寻知音:

  • 斯文:这里指的是文化、学问、艺术等精神财富。诗人认为这些文化遗产如果得到传承,后世一定会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
  • 寻知音:诗人期望后世的人们能够找到那些真正懂得和欣赏他作品的人,这是对他创作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结语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晚年的思想转变,从对个人境遇的忧虑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文化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心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