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空山恋肯肥,性龙骨马本相违。
古今分定庖羲眼,伯乐虽看认恐非。
【注释】
①画马:即《画马图》。②苜蓿:一种草类植物。③龙骨马:传说中生有骨角的马。④庖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相传为人类发明养畜、制陶等事的圣人。《庄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周乎万物而心固于道。”⑤伯乐:古代名相,善于识别马的好坏。⑥“分定”句:意思是说:古今的划分早已确定了,由庖羲所创制,后世的人虽然看到《画马图》了,但恐怕仍会认为是他老人家的作品。⑦“伯乐虽”句:伯乐虽然能够辨别出马的好坏来,但他毕竟是人,是凡人,因此,他虽然能认出画中的马与真马不同,但仍会认为它是真马,这恐怕不是真的吧!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用比喻手法,以山中的苜蓿和画上的马作比较,说明画上马与真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画上的马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所以不可能达到真正的马那样的自然美。
第三句写画马的作者对画中的马与真马的区别是很清楚的。画上的马,由于是人工制作的,所以不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它的骨骼和角都是人工造成的,不可能像真正的马那样自然,这是画马者自己心里明白的。这里所说的“性”,指的是本性。“龙”指龙马,即传说中的龙马,是一种神奇的动物。《易经》中记载,黄帝得龙马而造出了八卦图。“龙骨”在这里也代指龙。
第四句是说画上的马虽然被画出了形状和神态,但是仍然无法与真正的马相比拟。因为画上的马是由人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去塑造的,它只是符合了人的主观愿望,而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
最后一句是说,画中的马虽然被画出了形状和神态,但是它仍然是画中之物,而不是真实的事物。画中的马与真正的马是不同的,即使是伯乐这样的名相,也只能从外表上看出一些差别,而不能真正地看出画中的马与真马之间的本质区别。
这首诗通过对比画中的马与真中的马,表达了作者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来面目,否则就会失去其真实性。同时,他还指出艺术家虽然能够创造出美丽的艺术品来,但是这些作品仍然只是艺术作品,它们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事物,也不能替代真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