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咈明良本自开,东南父母更谁才。
淮扬汲黯宁终薄,天上褒书果自来。
万里烟霄何俯仰,此心天地只涓埃。
使君可把行当次,略与桑麻小屋猜。

【注释】

紫诰:古代帝王给大臣加封官职的诏书。褒:美称。王湖州:即刘禹锡,字梦得(772-842),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湖州(今属浙江):刘禹锡曾官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

【译文】

皇帝的诏书表彰你做王,东南地方谁有这个本事?

汲黯原是淮扬人,他终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上的诏书终于落到了你手里,你应接诏命当了大官。

万里江山,我俯仰之间,只觉天地间渺小如尘埃。

太守啊,你该在任上好好干,就像那小屋里种点桑麻一样。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当时刘禹锡任苏州刺史。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朝廷重用贤能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情绪。

首联直承“紫诰”,点明题旨——受朝廷之命,为湖州刺史。“紫诰”即皇帝颁发的诏书。诏书开恩,使刘禹锡从江南来到京城,被授以刺史之职,这是对他政治才能的一种肯定和信任。《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始复封于栎,锡诸侯为郑伯,赐之大辂之服,纳采用之节。”这里的“锡”指赐予。

颔联紧承前意,写自己虽受朝廷重用,但东南父老仍然希望有人能够担当起安抚百姓的重任。“东南父母”,即东南地区的百姓。“更谁”,犹言“谁堪”。这两句说,朝廷虽然给你很高的职位,但你毕竟不是东南地区的人民所希望的那种人才。刘禹锡在《送别》一诗中写道:“海燕双飞去,鱼书万里程。”这里借海燕喻远游的人,借鱼书喻寄去的书信,都是暗含着思念之意的。刘禹锡离开家乡到长安去应试后,就再没有回到过南方。如今又到了杭州,想到江南的父老乡亲,怎能不想念呢!而朝廷偏偏要你去安抚他们,这使诗人颇感委屈。

颈联写自己的胸怀与气度。“俯仰”二字道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矛盾心情:既感激朝廷的提拔,又觉得自己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只是屈就一个闲职而已。“何俯仰”三字极言自己的失意和无奈。“涓埃”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罔闻之士勿取。”意思是微小的一点贡献也不要接受。这里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贡献。诗人认为自己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

尾联写诗人对地方长官的期望。刘禹锡自认为是个有抱负的人,他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他在诗的最后一句中向当地长官提出要求,希望能像在小屋中种桑麻那样来尽心尽力地治理好一方。

这首诗语言平易质朴,却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全诗四联均以议论为主,夹杂一些抒情的成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