帻山山寺倚江隈,脱帻仙人去不回。
华顶峰连双塔迥,海门潮涌片帆来。
疏松碍月娟娟净,细竹含风个个开。
握手共成云外契,一回清话一倾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理解诗意是解答诗歌题目的基础,答题时应先借助诗文的注解、参考答案和诗句中重点词语及修辞手法来分析判断,再进行具体的赏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绝。诗人以“脱巾”为由,借酒消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斗争中的苦闷心情。
前两句写宴集时的情景。“帻山山寺倚江隈”,点出地点。“巾山”,即巾子山,位于今江西南昌市西南。“山寺倚江隈”,说明山寺靠近江边。这一句写山寺临近江边,写出了山寺的位置,也交代了作者与友人聚会的地点。接着,诗人又描写了宴会上的场景。“脱帻仙人去不回”,意思是说,宴会上人们正在喝酒,忽然有一位道士脱下帽子走了出去,连招呼也没打就不见了踪影。这里的“去不回”既指那位脱衣而去的道士,也暗指作者自己。这一句运用想象,把宴会上的热闹场面写得有声有色。
中间两联写宴会上的情景。“华顶峰连双塔迥,海门潮涌片帆来。”意思是说,华峰之巅连接着两座高耸入云的塔楼,远远望去,它们仿佛在云雾中矗立;海门一带潮水汹涌,波涛滚滚涌向远方,一艘小船正驶向那里。这两句写宴席之上的景物,从近处写到远处,从静态写到动态,形象鲜明,意境开阔。
后两联是作者的感慨。“疏松碍月娟娟净,细竹含风个个开”。意思是说,松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遮天蔽地,明月透过稀疏的树叶照进来,月光皎洁明亮;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音,竹叶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幽静清雅的画面:月光照在疏松的树林里,显得格外皎洁明亮;微风吹过,一片片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
末两句是作者与友人的畅谈:“握手共成云外契,一回清话一倾杯。”意思是说,我们手拉手一起畅谈理想,就像置身于云彩之外一样超脱;我们一会儿清谈,一会儿饮酒,欢聚一堂。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宴会上的心情,表现了他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
【答案】
①首句点出宴饮地点,“帻山山寺倚江隈”;②颔联写宴会上热闹非凡,一个“去不回”既指道士,也暗示了作者自己;③颈联写宴会上的景象;④尾联写诗人与朋友畅谈理想的欢愉。
译文:
帽檐遮住的山峰紧靠江岸,脱下帽衫的仙人离去不再返回。
华峰之巅连接着两座高耸入云的塔楼,远远望去它们仿佛在云雾中矗立;海门一带潮水汹涌,波涛滚滚涌向远方,一艘小船正驶向那里。
松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遮天蔽地,明月透过稀疏的树叶照进来,月光皎洁明亮;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音,竹叶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
我们在云彩之外握爪相谈,一会儿清谈一会儿举杯痛饮。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写诗人与友人在巾山亭中饮酒赋诗,畅叙友情之作。
全诗写宴饮时所见所感,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怀。首句点出宴饮地点,“帻山山寺倚江隈”。“帻山”,即巾子山,位于今江西南昌市西南。“山寺倚江隈”,说明山寺靠近江边,表明了宴集地点。“脱帻仙人去不回”,意思是说,宴会上人们正在喝酒,忽然有一位道士脱下帽子走了出去,连招呼也没打就不见了踪影。这里的“去不回”既指那位脱衣而去的道士,也暗指作者自己。这一句运用想象,把宴会上的热闹场面写得有声有色。
中间两联写宴会上的情景。“华顶峰连双塔迥,海门潮涌片帆来。”“华峰之巅连接着两座高耸入云的塔楼,远远望去它们仿佛在云雾中矗立;海门一带潮水汹涌,波涛滚滚涌向远方,一艘小船正驶向那里。”这两句写宴席之上的景物,从近处写到远处,从静态写到动态,形象鲜明,意境开阔。
后两联是作者的感慨。“疏松碍月娟娟净,细竹含风个个开”。“疏松高大挺拔,枝叶茂盛遮天蔽地,明月透过稀疏的树叶照进来,月光皎洁明亮;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音,竹叶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幽静清雅的画面:月光照在疏松的树林里,显得格外皎洁明亮;微风吹过,一片片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
末两句是作者与友人的畅谈:“握手共成云外契,一回清话一倾杯。”意思是说,我们手拉手一起畅谈理想,就像置身于云彩之外一样超脱;我们一会儿清谈,一会儿饮酒,欢聚一堂。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宴会上的心情,表现了他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