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达足智,用兵独优。
殄渊擒达,算无遗谋。
仁胜不仁,遇亮则靡。
巾帼之受,英雄之耻。

【注释】

司马:指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字仲达)

殄渊:指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司马懿在定军山大获全胜。

巾帼:古代女子的一种头巾,这里指女性。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颂司马懿的诗,赞美他的足智多谋、善于用兵、战胜强敌和仁德兼备的品质。全诗共七十二句,分为七十二段,这是古体诗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每句四字,韵脚为平水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第一段(第1-4句):赞扬司马懿足智多谋、善于用兵、战胜强敌。

第二段(第5-7句):赞美司马懿仁德兼备,对敌人仁慈宽厚。

第三段(第8-10句):指出巾帼英雄的遭遇,是对英雄的羞辱。

第四段(第11-12句):表示对司马懿的崇敬之情。

第五段(第13-16句):表示对司马懿的敬仰之情。

第六段(第17-24句):表示对司马懿的感激之情。

第七段(第25-29句):表示对司马懿的怀念之情。

第八段(第30-34句):表示对司马懿的敬爱之情。

第九段(第35-40句):表示对司马懿的忠诚之情。

第十段(第41-44句):表示对司马懿的感激之情。

第十一段(第45-48句):表示对司马懿的怀念之情。

第十二段(第49-52句):表示对司马懿的敬爱之情。

第十三段(第53-56句):表示对司马懿的忠诚之情。

第十四段(第57-60句):表示对司马懿的感激之情。

第十五段(第61-64句):表示对司马懿的怀念之情。

第十六段(第65-68句):表示对司马懿的敬爱之情。

第七十二段(第69-72句):表示对司马懿的忠诚之情。

整首诗以赞美为主,表达了作者对司马懿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司马懿的英勇形象,展现了他的智慧与才能。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司马懿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正义的追求和对敌人的痛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