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日逢狂浪,凌晨得顺风。
舟轻如驶马,帆快若征鸿。
鼻祖政犹在,文孙道未穷。
南京天阙近,王气郁葱葱。

【注释】

①铜陵:今属安徽。

②“鼻祖”二句:比喻政令如初,文教犹存。鼻祖,指唐太宗李世民;文孙,指唐玄宗李隆基。

③“南京”句:意谓南京(金陵)天险如龙蟠虎踞。

④王气:帝王之气。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在铜陵过境,因风顺,故作此诗以记之。首联写舟遇顺风,二句说舟遇狂浪。“得风”,是乘着顺风。“迎风”,则是逆流而上。“狂浪”,形容水势汹涌,波涛汹涌。诗人用夸张手法,突出了舟遇顺风的幸运。

颔联写舟遇顺风,船轻帆快。“疾风知劲草”,顺风而行,则见船之轻;“鸿雁出塞”,顺风而动,则见帆之快。颈联写舟遇顺风,文运未穷。“鼻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人们称为“贞观之治”。所以这里借“鼻祖”喻唐太宗李世民,言其虽死犹在,其文治武功永垂不朽,后世子孙应效法太宗。“文孙”指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富民安,文化也达到鼎盛,史称“开元盛世”。这里借“文孙”喻唐玄宗,言其虽已去世,但文化仍流传不息。末联写舟遇顺风,南京形势大好。“南京”,即金陵,当时又称“建康”、“石头城”,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三国时孙权定都于此,称“建业”;东晋成帝司马衍在此建都,称“建康”;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此,称“建康”;隋朝改称“金陵”。这里借“南京”喻当时的首都长安。长安为古都,地势险要,有“天阙”之称。这里借“天阙”喻长安的形势很好。

这首诗是诗人乘舟经江过铜陵时的所闻所见所想。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