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渭亭赋,二十四登高。
九子龙殊好,五侯鲭合淘。
持鞭尝百草,为颊助三毛。
赠世绥山果,不仙亦足豪。
【注释】
士稿:指房玄龄等人的诗文。
渭亭: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为唐玄宗避暑之地,因水草丰美,故名渭亭。
龙:指唐太宗李世民。
九子:指李治(即唐高宗)、李旦(即武则天的儿子)。
五侯鲭(zēng):指唐中宗时的五位宰相。
持鞭尝百草:指房玄龄等官员经常骑马游猎。
颊(jiá)三毛:形容鬓发斑白。
不仙亦足豪:即使不是仙人也足够显贵。
【赏析】
此诗选录了房玄龄与杜如晦、魏征的四首七言律诗。诗题是“和”而不是“序”,可见是作者对这四首诗作的赞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都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他们曾一起辅佐李世民,为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首诗就是对他们的赞颂。全诗共四首,每首都有标题,但内容上又相互关联。第一首“选房士稿得二十四人”,点明题目,表明所选的是房玄龄等二十四人的诗作。第二首“何如渭亭赋,二十四登高”,说明这些诗的内容都与登高有关。第三首“九子龙殊好,五侯鲭合淘”,则分别从帝王、功臣两个方面来赞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位诗人。第四首“持鞭尝百草,为颊助三毛,赠世绥山果,不仙亦足豪”则是对四位诗人人品的高度赞扬。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位诗人都是唐朝开国功臣,他们的功绩很大,但是没有受到封赏。而房玄龄却官至右仆射,位极人臣。所以房玄龄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被后人誉为“唐初四杰”之一。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就集中歌颂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位诗人的卓越才能和崇高品德。
前两句“选房士稿得二十四人,何如渭亭赋,二十四登高”,是说房玄龄等二十四人的诗作已经选录完毕,但比起他们在渭亭吟诵的诗篇,还是略逊一筹。这里既表现了对房玄龄等二十四人诗歌才华的高度评价,又暗示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比武功更大。“二十四登高”一句,既指他们在登高作诗方面的能力,又暗喻他们的政治才能。
后六句“九子龙殊好,五侯鲭合淘,持鞭尝百草,为颊助三毛,赠世绥山果,不仙亦足豪”,则分别从帝王和功臣两个方面来赞扬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位诗人。“九子龙”指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在位时,以善于纳谏著称,他常对大臣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gòu,古代用绳系鸟雀的网)中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都是李世民手下的重要大臣,他们都具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品质,所以称“九子龙”。杜甫在这里赞扬房玄龄等人具有像李世民一样的雄才大略。“五侯鲭合淘”指唐中宗时的五位宰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韦氏兄弟五人。张氏兄弟骄横跋扈,专权乱政,为害百姓。“持鞭尝百草”是比喻房玄龄等官员经常骑马游猎,关心百姓的生活。“为颊助三毛”是说他们鬓发斑白,但精神矍铄,仍然为国家操劳。“山果”是一种珍贵的水果。“不仙亦足豪”的意思是说即使是仙人,也比不上他们这样的贤臣。
全诗四首,每首都有标题,但内容上又相互关联。前三首分别从帝王、功臣两个方面来赞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位诗人。最后一首则是对他们人品的高度赞扬。
这首诗语言简练流畅,意境高远,富有时代特色。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四位功臣的崇敬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全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