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出桑阴尽,澄湖野望赊。
菱歌依岸柳,舟影入芦花。
烟起迷村白,云移见日斜。
异乡风景在,羁客倍思家。

【注释】

吴兴:即今浙江吴兴(在今浙江省北部)。

九里石塘:地名,在湖州府城东南。

桑阴尽:指桑林已经没有树荫。

澄湖野望赊:指湖上景物远,视野开阔。

菱歌:即《菱洲曲》,唐代民歌,内容多为写女子的情态和风物。依岸柳:倚着岸边的柳树。

芦花:水边芦苇上的雪。

烟起迷村白:雾气升腾,把村庄都罩在了烟雾之中,显得一片洁白。

云移见日斜:太阳慢慢落山了。

异乡风景在:指自己远离家乡,身在异地。

羁客倍思家:羁旅他乡的游子更加思念家乡。

【翻译】

出城的道路通向桑林,远处的湖泊景色辽阔。

菱歌在岸柳旁悠扬,船影倒映在芦苇丛中。

雾气弥漫,把村庄都罩在了一层白色的烟雾中;

夕阳西下,天边的云彩移动着,露出了西边的太阳。

异地的风景令人陶醉,而我这个羁留异地的游子更加思家。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离开故乡后,经过九里石塘,看到沿途风光,勾起了乡愁,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诗一开头就写“路出桑阴尽”,是说走出桑林,来到郊外。这里的“桑”字是双关语,既指桑林,也指桑树。桑林是指路边的树,这里指路旁的桑树。桑林已经没有了树荫,说明时间不早,正是傍晚时分。“澄湖野望赊”,是说湖面宽阔,视野开阔,眺望远处,景色十分美妙。这里的“澄湖”是实景,指前面提到的九里石塘附近的澄波荡漾的湖水,“赊”则是虚写,意谓眼前所见的景致非常遥远,给人一种空阔的感觉。“菱歌依岸柳,舟影入芦花。”这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人看到水中的小船上有人唱着《菱洲曲》,歌声似乎随风飘到岸上,与岸边的柳树相和。小船的影子映在水边盛开的芦花丛中,仿佛小船在水中漂浮。诗人用“依”和“入”两个动词描绘小船、歌声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种动态美。

“烟起迷村白”这两句也是写景。诗人抬头望去,只见薄雾笼罩着整个村庄,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烟起迷村白”是说浓雾弥漫,把村子都淹没在雾中,只露出一片白色。这两句描写了大雾弥漫的景象,给整个画面增添了朦胧的气氛。

“云移见日斜”这两句是写日落。太阳逐渐西沉,最后消失在西山的余晖中。这里的“云移”指的是太阳从东边升起,移到西边落下的过程,而“日斜”则是指太阳即将完全落山的情景。这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的美景,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宁静、和谐。

整首诗歌通过对旅途中的景色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路出桑阴尽”比喻为“澄湖野望赊”,“烟起迷村白”象征着“云移见日斜”,使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同时,诗中的意象也非常独特,如“菱歌”、“岸柳”、“舟影”、“芦花”等都富有诗意和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山水画卷中。此外,这首诗还采用了平仄相对、对仗工整的格式,使诗句更加朗朗上口,易于吟诵。总之,这首诗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画意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