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极心性,域外有真觉。
旷生幸闻脩,瞽辩岂喧较。
万变终不缪,吾自了灭乐。

注释:

  • 至道极心性: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内心的本性。
  • 域外有真觉:在外界也有真正的知觉。
  • 旷生幸闻脩:庆幸自己能够修得高深的道。
  • 瞽辩岂喧较:瞎子和聋子争辩,哪里能比得上呢。
  • 万变终不缪:即使经历无数的变故,也不会有错误。
  • 吾自了灭乐:我自己能够超脱生死,不再追求世俗的快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述行言情诗的第四十八篇,表达了作者对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淡然态度。

“至道极心性”,这是整首诗的主题。诗人通过对”至道”的探索,试图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他认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真正了解并体验到生命的本质。这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也是他对自我的一种超越。

“域外有真觉”,诗人通过这个表述,暗示了他对于真理的追寻。他认为,真理并不只在我们熟知的环境中存在,它甚至存在于我们无法触及的地方。这是一种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也是他对于真理的深刻理解。

“旷生幸闻脩”,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修行的感激之情。他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修行,他才能够有机会听到这样深刻的哲理。这是一种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也是他对修行者的一种赞美。

“瞽辩岂喧较”,诗人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那些只知道争辩的人。他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浪费时间和口舌,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参与这样的争吵的。这是一种对于智慧和辩论的理解,也是他对智慧的一种追求。

“万变终不缪”,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于变化的接受。他认为,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他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对生命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对智慧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以一颗平静的心去体验生命。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是他对生命的一种独特诠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