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月向客中明,今夕人归倍有情。
底恨烽尘吹海戍,笙歌销却馆娃声。
新秋月宴三绝句 其二
常年月向客中明,今夕人归倍有情。
底恨烽尘吹海戍,笙歌销却馆娃声。
这首诗由明代皇甫汸所作,共分三首。本诗是其中之一,其主题围绕中秋夜晚与友人的聚会,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画面。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家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解析:
常年月向客中明:这句话意味着每年的中秋节,月亮都会明亮地照耀着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这里的“常年”指代的是每个月,而“月向客中明”则表达了无论何时何地,明亮的月光似乎都能洞察到游子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今夕人归倍有情:在今晚,当人们结束他们的旅途或日常活动,返回家中时,这种情感尤为强烈。这里的“人归”指的是人们回家的动作,而“倍有情”则强调了这种回家的情感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回归,更是心理上的一种慰藉和释放。
底恨烽尘吹海戍:这里提到的“底恨”可能指的是某种遗憾或不满,而“烽尘吹海戍”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荒凉和破坏。这里的“烽尘”通常用来比喻战争的喧嚣和混乱,而“吹海戍”则暗示着烽火连天的战场,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笙歌销却馆娃声:这里的“笙歌”指的是古代贵族宴会上的音乐表演,而“销却”则传达了一种消失或者消散的感觉。这里的“馆娃声”可能是指古代吴国的歌声,或者是某个特定场所的声音。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现代喧嚣的反感。
《新秋月宴三绝句其二》通过对中秋夜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家乡、历史和战争的复杂情感。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