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坛茂文杏,得地岁华深。
时有青衿子,横经坐晚阴。

【注释】

瑶坛:用玉砌成的讲坛;文杏:种有文杏树的讲坛。青衿子:指年轻的读书人。时有:常常。

【赏析】

《郡学八景其四》是一首七绝,描绘的是郡学杏坛的景象。

首句写杏坛,“得地岁华深”,即杏坛在杏园中,杏花盛开,香气扑鼻,杏坛因此得名。“岁华”一词出自南朝梁元帝萧绎《游东田》诗:“春色新来见,年华已往空。”此处借指杏花。这句诗通过“得地岁华深”的描写,把杏坛和春天、杏花联系在一起,烘托出杏坛的幽静之美。

第二句写读书人,“青衿子”指的是读书人。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乃行,至大泽乡,为天下先倡……”后人将“鲤鱼”称为“陈胜鱼”。这里的“青衿”是古代读书人的服装,“子”是对年轻人的美称。这句诗通过“青衿子”的描写,把读书人和杏坛联系在一起。

第三句写读书人在杏坛上的情景,“横经坐晚阴”。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汉书·儒林传》:“(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勤如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董仲舒在杏坛上讲课,他的弟子们听讲的时候,都坐在树下乘凉,所以“横经坐晚阴”。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横经”是指孔子弟子颜回曾“居陋巷”,“食无肉,衣无帛,居无室,行乎道路,以此为难”,而孔子却“未尝稍降辞色”(见于《论语·宪问》)。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来赞美董仲舒。这句诗通过“横经坐晚阴”的描写,把读书人和杏坛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通过对郡学杏坛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静、和谐、充满知识氛围的美好场景。诗人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杏坛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和谐。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读书人的尊敬与赞美之情,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