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阮林中路,苏黄渡口津。
不知之楚客,何似避秦人。
【注释】
苏黄渡:即今江西鄱阳湖东的饶州府浮梁县。东坡山谷经行处:指苏轼在庐山的居所,即“东坡”,位于庐山香炉峰下。林中路:指庐山中道。之:代“其”。楚客:指屈原,战国时楚国诗人。秦人:《左传·僖公三年》:“秦、晋围郑,郑伯使人言于秦伯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郑情告。”后用为避祸求安的典故,这里指刘阮(刘表、阮籍)。何似:何如,如何。
【赏析】
这首七绝是作者游庐山时的即景之作。
首句写景:“苏黄渡口津。”苏黄,即古称浔阳江,即今江西省境内的长江。渡口津,指渡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来到这地方,是在苏黄渡口渡过了长江。
第二句写人物:“不知之楚客,何似避秦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知道是谁,只知道他像屈原那样的楚客,和那避乱隐居在庐山中的刘阮一样的人。“之”字是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楚客”;而“何似”二字则说明此人与刘阮的相似之处;“避秦人”则暗喻他们都是逃避政治迫害、寄情山水的人。
从诗的表面意思看,此诗似乎只是对一个过客的简单描写。但细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诗人在短短的两句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把这位过客写得栩栩如生。这种写法,既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又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这首诗是苏轼游览庐山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不满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简括明快,意境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