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议不辩,秘旨如缄封。
大雅久沦寂,蔓草委王风。
羲爻落俗占,孰与原吉凶。
硕果不复实,但见枝叶崇。
岂无匣中剑,神光射苍穹。
伊谁力剪削,徐收精一功。
青史揭纲维,未尽与夺公。
帝秦帝隋晋,篡恶或未容。
操戈频入室,侃侃临晦翁。
青天白日下,岂受寸云蒙。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春秋议不辩,秘旨如缄封”,意思是春秋大义难以辩论,其深奥的要义如同封存的宝剑一样,不可轻易打开;
“大雅久沦寂,蔓草委王风”,意思是孔子所倡导的大雅之道,早已沉没于寂寞之中;
“羲爻落俗占,孰与原吉凶”,意思是占卜卦象落入俗套,又怎能探求到吉凶之兆?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上迷信占卜之风的批判;
“硕果不复实,但见枝叶崇”,意思是那些硕果累累却无法结果的果实,只能见到它们高高的枝头;
“岂无匣中剑,神光射苍穹”,意思是难道没有匣中宝剑,它的光芒能直射九霄之外?这是说正义的光辉是照耀乾坤的;
“伊谁力剪削,徐收精一功”,意思是谁能有力量剪除这些腐败的枝条?只有慢慢地集中精神,才能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
“青史揭纲维,未尽与夺公”,意思是在青史上记录下这些纲纪的要领,却没有完全公正地处理这些问题;
“帝秦帝隋晋,篡恶或未容”,意思是皇帝们(指历代的暴君)或者篡夺了政权,或者也还有他们容纳邪恶的一面;
“操戈频入室,侃侃临晦翁”,意思是我拿着一把利剑,经常进入黑暗的室内,面对昏暗的朝廷,毫不畏惧、侃侃而谈;
“青天白日下,岂受寸云蒙”,意思是在那青天白日之下,我又怎么能容忍这小小的乌云遮住天空呢?这是对奸臣当道的黑暗统治现实的强烈控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咏叹历史兴衰和揭露现实弊政,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慨不平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情感充沛,气势磅礴,是一首优秀的现实主义抒情诗。
第一首以春秋大义来比喻国家的政治状况。春秋大义,即儒家所提倡的政治道德准则,主张君臣父子等关系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讲究名分、礼节、忠信、孝悌等,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侮贫。这里用“春秋大义”来比喻政治上的是非曲直,说明作者认为政治上的错误是无法纠正的。“秘旨如缄封”,意为孔子倡导的“春秋大义”像封存着的宝剑一样,不可轻易打开,这就表示出作者对于统治者的不信任和不满。第二首以孔子所倡导的大雅之道来比喻国家的道德风尚。大雅之道,即儒家提倡的一种高尚的道德风尚。这里以“大雅”来比喻国家的道德风尚,指出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已经失落,被世人遗忘和抛弃。第三首以占卜卦象来比喻当时社会上的迷信风气。占卜是古代人们用来预测未来的方法。这里以占卜卦象来比喻社会上迷信风气盛行,人们只相信迷信的东西,不相信真正的科学知识。第四首以正义的光辉来比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义的光明可以普照大地万物,是不可抗拒的力量。第五首以翦除腐朽势力来比喻清除社会弊端。这里以“剪除”来比喻铲除祸国殃民的腐败分子,使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第六首以历史典籍来比喻国家的法律制度。这里以历史典籍来比喻国家的法律制度,表明作者认为法律制度应该完备,并且能够正确执行。第七首以正义的威力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愤慨。这里以“神光”来比喻正义之力,表示正义的威力是强大的,是不可抗拒的。最后两首分别以“篡逆”和“篡善”来比喻君主专制制度的罪恶。在这里,“篡逆”指篡夺政权的人;“篡善”指篡权者为所欲为,破坏国家法度。第八首以手持利剑来比喻作者自己。手持利剑,意味着作者随时准备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去。第九首以“昏翁”来比喻昏庸无知的统治者。这里用“昏翁”来形容昏庸无能的统治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统治者的蔑视。第十首以“青天白日”来比喻光明正大的政府。这里用“青天白日”来比喻光明正大的政府,表明作者认为只有光明正大的政府才能够治理国家,消除黑暗。最后两首以“寸云”和“云”作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奸臣当道的黑暗统治现实的强烈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