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溪何以得成愚,司马才名自与俱。
怪石丛立夹岸远,苍流浩出一桥孤。
因寻古道来僧舍,欲醉秋风过野庐。
料想伊人不去此,潺湲溪水可招呼。

【解析】

“冉溪何以得成愚,司马才名自与俱”:我为何能成为愚溪的主人?只因司马相如的才名与我同在一起。

“怪石丛立夹岸远,苍流浩出一桥孤”:两岸怪石耸峙,水波浩荡,一桥孤独而高峻。

“因寻古道来僧舍,欲醉秋风过野庐”:沿着古老的路去寻找寺庙中的僧人,想在这萧瑟的秋风中醉眠于野庐。

“料想伊人不去此,潺湲溪水可招呼”:料想那佳人不会离去,这潺潺的水流向哪边都可以招手示意。

【答案】

译文:我是何许人也,居然被选作愚溪的主人!只因司马相如的文名与我同在一起。两岸怪石耸峙,水波激荡,一桥孤悬。顺着古道寻觅到僧人居所,在秋风萧瑟中酣然入梦。料想那位佳人不会离去,这潺潺的溪水向哪边都可以招手示意。赏析:“冉溪”,即湘江支流潇水。这里指代诗人隐居之地。“何以得成愚”,诗人说自己之所以能够住在这里,是因为司马相如的文名与自己齐名,所以有“以愚溪为伴”之说。“才名自与俱”,是说司马相如的才名与他一起流传。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辞赋家,与扬雄、枚乘并称“汉三赋家”。他一生好逸恶劳,不愿做官,多次拒绝汉武帝的征召。相传他死后葬在大岩山(今湖南衡山县西)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葬的地方命名为“司马洞”。司马相如曾游过湘西一带,所以后人称这个地方为“愚溪”,意指此地偏僻、荒凉,不足为外人道。司马相如的才名与自己齐名,于是自己也就成为了愚溪的主人了。第二句写溪岸上的怪石。“怪石”,即奇形怪状的大石头。“丛立”,“夹岸”,都是从侧面写这些大石头。它们耸立在两岸,显得十分险峻,给人一种不可侵犯的感觉。“远”,是突出其距离的遥远。“苍流”,即碧绿的流水,是泛指湘江的水。“一桥”,是说溪水从一座桥下流淌而过。这句写水流湍急,一桥独跨,形成一种清幽、空灵的境界,令人感到一种空寂之感。第三句写溪水声和桥的结构特点。“因”字表明这里是顺理成章地联想而来的。“因寻古道来僧舍”,意思是顺着旧路上去找寻寺庙中的僧人。“僧舍”,是和尚居住的地方。第四句写秋天的景色。“欲醉秋风过野庐”,这里的“野庐”就是简陋的草屋或茅屋。“醉秋风”,意思是沉醉于秋风之中。“过野庐”,意思是在秋日的田野里漫步。“料想伊人不去此,潺湲溪水可招呼”,这句是说料想那个美人是不会离开这个僻静地方的;潺湲之水可以招唤她。“潺湲”是形容水声悠长而连续的样子,也形容溪水清澈见底的样子。“可招呼”是说可以让美人过来,也就是让美人来到自己的身边。最后两句是说,料想那佳人不会离去,这潺潺的溪水向哪边都可以招手示意。这是全诗最精彩的一句,也是全诗意境最为开阔的句子。“料想”,是设想的意思,意思是料想那个美人不会离去;“潺湲”,是形容水声悠长而连续的样子,也形容溪水清澈见底的样子;“可招呼”,是说可以让美人过来,也就是让美人来到自己的身边。“向哪边都可以招手示意”,表明诗人对于这种美景的向往之情是由衷的,也是发自内心的。这首诗是诗人在湘西的愚溪隐居时写的一篇记游之作。诗人通过描写溪水的清澄、溪边的怪石、水流湍急等景观,抒发了自己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闲适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