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亭云落落,沙竹雨绵绵。
汉诏无今日,焦峰自昔年。
山僧供祭酒,天子赐江田。
踏尽寒莎路,疏钟破暝烟。

【注释】

题招隐君祠壁:在招隐君庙的墙壁上题写诗作。招隐君:指晋代诗人陶渊明,曾隐居于彭泽(今属江西)。

沙竹:即竹林。

汉诏:指汉武帝时颁布的《轮台诏》。

焦峰:指庐山东面的香炉峰。

山僧:指庐山僧人。

供祭酒:指僧人为祭祀献上美酒。

天子赐江田:指皇帝将江边的田地赐给僧人。

寒莎路:长满青苔的道路。

疏钟:稀疏的钟声。

暝烟:傍晚的烟云。

赏析:

这是一首咏庐山的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的幽静和山寺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前两句“荒亭云落落,沙竹雨绵绵。”描写了庐山上的一座亭子周围的景象。亭子里飘着淡淡的云雾,亭外则是细雨纷飞。这里用“落落”形容云朵的轻快飘逸,用“绵绵”形容雨点的连绵不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庐山云雾缭绕、雨意缠绵的特点。

中间两句“汉诏无今日,焦峰自昔年。”则转向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汉时皇帝也曾下过诏令,但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只有这座山峰依然屹立不倒。这里的“焦峰”既指庐山的香炉峰,也暗含了岁月变迁、世事沧桑之意。

后两句“山僧供祭酒,天子赐江田。”则进一步描绘了山寺的宁静景象。山上的僧人在这里供奉着祭品,祈求神灵保佑;皇帝还将江边的田地赐予给他们,让他们得以安身立命。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宗教和农民的重视程度。

最后两句“踏尽寒莎路,疏钟破暝烟。”则再次回归到庐山的景色描绘。诗人已经踏遍了山路,现在又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疏钟声,打破了夜色中的迷雾。这里的“踏尽寒莎路”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崎岖曲折,而“疏钟破暝烟”则展现了夜幕降临时寺庙的宁静祥和。

整首诗以景入诗,情景交融,通过对庐山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古代历史的感慨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在形式上也体现了古诗的特点,如韵律的严谨、对仗的工整等,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