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香浮雾昼霏帘,春涧鸣泉雪后添。
乞食归来双树底,散花如雨读《楞严》。
【注释】
次虞邵庵韵送闲上人:次,第二。虞邵庵,即虞集,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字伯生,号邵庵,又号邵阳,祖籍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元时官翰林学士承旨。有《道园集》。此诗是虞集写给他的友人的一首偈语诗。“佛香”,佛教徒称念佛经时的香味;“霏帘”,指佛像前的帐幕飘动;“涧”指山间小溪:“雪后添”,雪后更显清幽:“乞食”,化缘;“双树底”,双树下;“散花如雨”,比喻读经的声音洪亮,像春雨一般,滋润万物;《楞严经》,佛经名,为般若类大乘经典之一,唐玄奘译。《楞严经》是一部阐述诸法因缘和无我性的经典,其教义与禅宗相合,对后世影响甚巨。
【赏析】
这首诗是虞集写给他的友人的一首偈语诗。偈语诗是一种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某种哲理或劝诫他人的诗体。此诗以佛经中的《楞严经》为依据,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出作者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追求。
首句“佛香浮雾昼霏帘”,描绘了一幅佛香弥漫、烟雾缭绕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佛香代表着佛教的信仰,而烟雾则象征着世间的纷扰和无常。诗人通过对佛香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教义的虔诚信仰。
颔联“春涧鸣泉雪后添”,“春涧”指的是山间小溪,诗人以春天为主题,描绘出一幅山涧流水潺潺、雪后更显清澈的画面。这里的“雪后添”,不仅指雪后景色更加美丽,也暗示着人生在经历挫折后更加坚韧。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佛法的领悟。
颈联“乞食归来双树底,散花如雨读《楞严》”,“乞食”指的是僧人化缘,诗人以乞食归来的场景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僧人们聚集在一起、诵读经文的情景。这里的“双树底”,既指僧人们的聚集之处,也暗示着人生的归宿。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佛法的领悟。
尾联“读《楞严》如雨下,一叶落知天下秋。”诗人通过对《楞严经》的阅读,领悟到了佛法的智慧和道理,从而感到自己的心境也随之开阔。这里的“一叶落知天下秋”出自《庄子·秋水篇》,原意是说一个人看到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到来,寓意着从一点小事中就能洞察到整个事物的规律。诗人通过对这句话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哲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信仰、追求以及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