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水源头大,峒山绝陇秦。
烟云千里合,花鸟四时新。
僧语常含笑,鹤飞几见人。
纵观犹看景,何处觅天真。
泾水源头大,峒山绝陇秦。
注释:泾水流经的地方是一片广阔的平原,而峒山则坐落在秦岭的深处。
赏析:泾水发源于宁夏的泾源县,流经陕西、甘肃等省区。泾河源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境内,为黄河一级支流黑河上游,发源于六盘山南麓的兴隆镇,在彭阳县城东1.5公里处入甘肃省平凉市境。泾河流域面积48,000平方公里,总流域面积62,7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茹河、清水河、葫芦河、北洛河、南洛河等,均发源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年径流量38亿立方米。泾河流域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无霜期约180天。泾河流域内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森林草原、灌木林草、灌丛及天然草地等。泾河水系属黄河流域的重要支流,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峒山(今称崆峒山)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境内,主峰崆峒山海拔2123米。因山势险要,四周群峰拱卫,形似古堡,故名“崆峒”。唐天宝元年(742),唐肃宗诏令天下诸山各建庙宇,崆峒山遂置“太素宫”,后改“崇福宫”,宋真宗时又改为“景灵宫”。宋嘉定三年(1210),宋宁宗诏令天下各山各建一观,崆峒山遂建“崇福观”。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命道士李玉清主持重建“太素宫”。明正德七年(1512),明武宗诏令天下各山各建一观,崆峒山遂建“太素宫”,后又改称“崆峒大顶”。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清世祖命礼部尚书蒋希舜主持重修。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赐名“崆峒山”。道光九年(1829),清宣宗命甘肃总督杨遇春主持重修。同治二年(1863),陕甘总督左宗棠重修太素宫,并改名为“崇福宫”。光绪五年(1879),甘肃布政使何金奏请将“崇福宫”更名“崆峒”。此后,道光年间的重修、咸丰年间的扩建以及民国初年的修缮,均未形成规模。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于1956年、1963年两次组织人力对崆峒山进行了整修和绿化,使这座古老山岳焕发出勃勃生机。
烟云千里合,花鸟四时新。
注释:云雾缭绕,仿佛与天地相连;花儿鸟儿四季更新,景色迷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泾水源头的壮美景色。诗人通过对泾水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通过描绘花鸟四季的变化,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整首诗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