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草曾分玉陛春,老来随地寄征轮。
空山古刹馀三适,野渡长桥见二新。
绝代文章传石室,千秋香火护江神。
临湘敢作招魂赋,同是飘零万里人。

这首诗名为《鹤峰谒文忠》,作者是明代诗人王爌,全文如下:

视草曾分玉陛春,老来随地寄征轮。 空山古刹馀三适,野渡长桥见二新。 绝代文章传石室,千秋香火护江神。 临湘敢作招魂赋,同是飘零万里人。

翻译与注释:

  • 视草曾分玉陛春:在皇宫的玉阶之上,曾参与起草诏书,春天的气息弥漫。
  • 老来随地寄征轮:年岁已高,无论身处何方都在为征召忙碌。
  • 空山古刹馀三适:在空旷的山谷中,古寺里偶尔能遇到三位游客。
  • 野渡长桥见二新:在宽阔的渡口和长桥上,看到了两座新建的桥梁。
  • 绝代文章传石室:古代文人的绝世之作得以流传至石室之中。
  • 千秋香火护江神:江神得到了千年香火的守护。
  • 临湘敢作招魂赋:在长沙敢于创作招魂赋诗。
  • 同是飘零万里人:都是飘泊四方、四处流浪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其成就的颂扬。通过“视草”和“征轮”,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空山古刹余三适,野渡长桥见二新”则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人间变迁的感慨。

首联“视草曾分玉陛春,老来随地寄征轮。”表达了作者在年轻时曾在皇宫中参与起草文书,春天的气息让他心情愉悦,但后来岁月蹉跎,他逐渐变得年迈体弱,无论身在何处,都以征召为务,这反映了其生活的艰辛和对国家的忠诚。

颔联“空山古刹馀三适,野渡长桥见二新。”则是通过对空山古刹和野渡长桥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在这里,他偶尔能够遇见一些游历的僧人或者过路的行人,这种偶然的交流也成为了他生活的一种调剂。

尾联“绝代文章传石室,千秋香火护江神。”则是对古代文人的一种赞颂。作者认为他们的卓越才华和不朽作品被传承至今,而江神也因此受到了千年的香火守护,这既是对他们精神的一种缅怀,也是对他们影响力的一种肯定。

文化背景与影响

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大繁荣时期,文人墨客众多,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鹤峰谒文忠》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不仅展示了明代诗歌的特色,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

《鹤峰谒文忠》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