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四月见更生,岐路劳劳慰别情。
秉笔南宫词独擅,盍簪东阁酒同倾。
白云旧业灯前思,青镜流年客里惊。
自笑萍踪也如此,悠悠书剑谩题名。
【注释】
江城:指南京。见更生:即“见春生”。歧路:歧路上,指离别时所走的岔路。秉笔:执笔。南宫:古代指中书省,因唐玄宗开元年间以政事堂为中书省,故称。盍簪(hé zhān):盍,何不;簪,插在帽子上的首饰。东阁:指翰林院。青镜:《庄子·盗跖》中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寿命只有1年多,而青松树可以活千年以上。流年:这里指岁月。客里惊:在客游之地感到惊讶,指宦游在外的感触。萍踪:像水上浮萍一样飘荡不定。也如此:同“亦如此”,也是。书剑:这里指文才与武略。题名:题下姓名。
【赏析】
《四库提要》评此诗:“结末二语,颇涉轻薄,然言志之词,往往有之。”所谓“轻薄”,是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并非指作者的思想品质。从诗的情调看,作者对刘仪部的山水图很欣赏,因而有“见春生”之句,但同时,他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相聚和相别的机会,所以又有“慰别情”的慨叹。
诗的开头两句是写诗人在江城四月,见到刘仪部新画的山水图后的感受。江城,即南京,是作者的故乡。“见更生”,即看到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了。这一句既写出了景色的宜人,又暗含着人事的变化。春天到来,草木萌发,自然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却感到惊喜,因为这是他久违的家乡景象,是他在长安四年来所未曾见过的。
第三、四句是说诗人在离别的时候,刘仪部设宴为他送行,两人饮酒作乐,共叙衷情。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它不仅交代了诗人在刘仪部处的时间、地点和事件,而且表现了他对这次聚会的珍惜。刘仪部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山水画在当时很有名声。诗人能在这样一位大师面前得到赏识和喜爱,是很幸运的。因此,当刘仪部设宴为他饯行的时候,诗人感到非常高兴。“南宫词独擅”是指刘仪部擅长诗词。这句诗说明刘仪部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而诗人能得到他的赏识和喜爱,更是难得。
第五、六句是写诗人离开刘仪部之后的心情。由于这次相聚时间短暂,加上他又要回到长安去做官,所以心情不免有几分伤感。“盍簪”二字用得很妙,一方面表示自己不想戴簪子,另一方面又暗示自己不想去参加宴会。“盍”是何不的意思,“簪”是插在帽子上的首饰。诗人在这里用了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不愿参加宴会的情绪。“东阁酒同倾”则是说在告别宴会上,他和刘仪部一起痛饮。“酒同倾”,倾,倒满。这句诗的意思是他们把酒杯斟得满满当当,一饮而尽。
第七、八句是写诗人在刘仪部处所见所感。这里的“白云旧业灯前思”,是用杜甫《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吾道竟何传?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怆。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意指刘仪部曾经是一位有名的文人,现在他虽然已经老了,但仍然保持着他那股豪迈之气,依然能挥毫泼墨,创作出令人惊叹的好作品。至于他自己呢?则只能在灯前思念朋友,感慨时光荏苒,青春不再。“青镜流年客里惊”则是说诗人自己在客居异地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惊讶。这是因为在异乡生活久了,就会觉得一切都变了,就像镜子里的人影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对这次分别有些失望。他自笑自己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没有定所,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追求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悠悠书剑谩题名”中的“漫”通“曼”,意为徒然、枉然。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空有满腹文章和武艺,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成就。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是一般的送别诗。诗人在送别的场合中看到了许多新鲜事物,听到了许多新鲜声音,感受到了许多新鲜感情,这些新鲜的东西使诗人产生了一种新鲜的感觉。但是这种新鲜的感觉并不能使他忘记这次分别的痛苦,相反地却使他更加痛苦。所以,这首诗既有送别诗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