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园流水故泠泠,尽日无人到野亭。
醉看沧浪蘋叶紫,旧题风雨竹花青。
携来北海仙人杖,老去东方处士星。
三径兰皋堪卒岁,喜看松月夜冥冥。
【注释】
- 风花亭:作者任太常博士时所建。亭名取自杜甫诗句“风月无今古”。亭中有一石碑,刻着作者《风花亭记》一文。2. 故泠泠:水声清越。3.沧浪:即“沧浪亭”,在苏州城内,为范仲淹所建。蘋叶:一种水草,浮生水上,色如紫。4.处士星:指隐者之星。5.三径:旧时指住宅周围小路。6.兰皋:长满兰草的水边。7.冥冥:昏暗貌。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咏怀的诗。诗人于公元1180年(宋孝宗淳熙七年)春至秋天,任太常博士期间,曾先后五次到过苏州,并多次游览了沧浪亭。这首诗是诗人任太常博士时的一首纪游之作。
开头两句写诗人游览沧浪亭的情景。诗人从风花亭出发,沿着山园里的流水来到沧浪亭,只见亭中流水潺潺,水声清越,令人耳目一新。他流连忘返,竟整天地没有到亭外去散步。“尽日无人到野亭”,点出了他的孤寂之感。次句“山园流水故泠泠”中的“故”,是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副词,这里用它来加强语气,说明这山园中的流水与往常一样,仍然清澈见底,潺潺有声,给人以清凉之感。“尽日”二字,则表明诗人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之久。
下面两句写诗人醉看沧浪亭中的景物。“醉看沧浪蘋叶紫”,说诗人酒醉后,看见水中的蘋叶一片紫色,色彩鲜艳夺目,使他感到十分惊异;“旧题风雨竹花青”,说他过去在沧浪亭上曾经看到过雨打风吹的竹子和竹叶上的青色斑痕,现在又看到了它们,使他觉得十分新奇。这两句诗以诗人醉眼所见的蘋叶和风雨竹花的青色为主,表现了他欣赏大自然之美的欣喜之情。
第三、四两句写诗人游览沧浪亭后的感受。“携来北海仙人杖”,说诗人带着一把北海的仙杖回到了家。相传北海有个名叫安期先生的仙人,他曾在海上得到一枝仙杖,据说这枝仙杖可以驱使风雨、呼风唤雨,还能驱赶五谷百虫等。“老去东方处士星”,说诗人年纪已老,如今已是东方的一个隐士。据传说,东方有个名叫许由的人,他曾隐居山林,尧想把天下让给他,他却不肯接受,于是便把手中的玉圭放在人间而去。后来,玉圭化作一棵松树,人们称之为“许由木”,又叫“东阳柏”。这两句诗以诗人对北海仙杖的珍视以及对自己年老的感慨作结,既写出了他对仙杖的喜爱及自己已进入暮年的感慨,又表现出他在晚年仍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愿望。
最后两句描写诗人在苍茫夜色中观赏月亮的情景。“三径兰皋堪卒岁”,说在这寂静的兰皋小路上,他度过了一年的时光;“喜看松月夜冥冥”,说在这苍茫夜色中,他高兴地看到松林中月色朦胧,景色宜人。这两句诗以诗人的喜悦心情作结,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是一篇记游之作,但写得很有特色。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春天写到秋天,从白天写到夜晚,时间顺序自然而连贯。诗人先写自己在山园里游玩一天,然后写自己醉酒观景,接着写自己离开沧浪亭回家,再写自己回到家乡以后的心情感受,最后写自己夜晚赏月的情景。这样层层展开,结构完整,脉络清楚,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