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辔登临兴不穷,还看奇胜在崆峒。
五台元室无人到,万叠碧崖有路通。
绕洞云霞时隐见,飞岩日月自西东。
广成仙子那须问,俯仰乾坤此道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信息筛选出相应的诗句并加以理解。“揽辔登临兴不穷”,意思是说,手握马缰登高远望心旷神怡,意兴未尽;“还看奇胜在崆峒”,意思是说,再回头看,奇景美景就在崆峒山;“五台元室无人到,万叠碧崖有路通”,意思是说,五台山元代的遗迹没有人去过,而万叠的碧绿的山峰上有小路相通;“绕洞云霞时隐见,飞岩日月自西东”,意思是说,环绕着洞口的云霞有时可见时而不见,飞向岩石的日月自西向东运行;“广成仙子那须问,俯仰乾坤此道中”,意思是说,广成子这样的仙人是无需询问的,因为天地间的道理都在其中。赏析:首句写登临的感受。诗人登高览胜心旷神怡,但兴致仍不减,于是再环顾四周,发现还有一处奇景——崆峒山。次句写崆峒山的奇丽。“五台”指五台山。元代以来,五台山就成为道教圣地,故山上没有道士。诗人看到这里只有苍翠的山峦,不禁发出赞叹:这真是人间仙境。三句写崆峒山的幽静。“万叠”是形容山势层叠起伏,“有路通”是说虽然山路曲折盘旋,但仍然可以通行。四句写崆峒山的神奇。“云霞”是山间的云雾和彩霞,“飞岩”是山中的奇形怪石。诗人用“时隐见”“自西向东”来形容这些景物的变幻莫测。最后一句写诗人对崆峒山的喜爱之情。“此道”即“大道”,指道家的学说。诗人认为天地万物的道理都在其中,所以不必向广成子这样的仙人请教了。

【答案】

译文:我手握马缰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心胸开阔,意气飞扬,兴致无穷;再回头一看,奇峰异景都在这里。五台山元朝的遗迹没有人到过,万叠碧绿的山峰上有小路相通。

环绕着洞口的云霞有时可见时而不见,飞向岩石的日月自西向东运行。

广成子这样的仙人是无需询问的,因为天地间的道理都在其中。

赏析:首句写登山时的所见所感。“揽辔”意为“手执缰绳”。“登临”指登临高处。两句的意思是:我手握马缰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心胸开阔(意气飞扬),兴致无穷(意气昂扬)。“兴不穷”是说心情非常愉快、高兴。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群山,只见层层叠叠的山峦,一望无际的绿色植被,以及蜿蜒曲折、盘旋向上的山路。面对如此美丽的山水,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兴致盎然。第二句写登上山顶后再次环视四周,发现了一处更值得观赏的美景——崆峒山。“还看”是说再次环顾四周。“奇胜”即“奇妙之胜地”。崆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恒山主峰北侧浑河边上,因山势险峻,风景奇特而得名。“崆峒”二字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相传古时候,天上的星宿坠落凡尘,形成了一座高山,这就是崆峒山的由来。据《括地志》载:“天将雨,先有此山”。又据说,黄帝曾在此炼丹求药,故名“崆峒山”。第三句写崆峒山的自然风光。“元室”即元代的宫殿建筑遗址。“无人到”是说元朝末年战乱频繁,这里已荒废无人。“五台”即五台山。“奇胜”即“美妙绝伦”。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山西境内最大的佛教文化风景区。这里山势雄伟壮丽,林木葱郁繁盛,气候凉爽宜人,环境幽雅静谧,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游览观光的胜地。“元室无人到”是说五台山曾经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现在却荒芜破败,没有游客光顾。“万叠”是形容山势层叠起伏。“碧崖”即青绿色的山崖。“有路通”是说虽然山路曲折盘旋,但是仍然可以通行。第四句写崆峒山的神秘莫测和秀美迷人。“绕洞”指环绕山腰的洞穴。“云霞”指山间的云雾和彩霞。“时隐见”“自西向东”是说环绕着洞口的云霞有时可见时而不见,而飞向岩石的日月则从西向东运行。这句的意思是说,环绕着山腰的洞穴时隐时现,仿佛是一幅变幻无穷的图画;而飞向岩石的日月则是从西向东运行不息,给人一种时序流转、生生不息的感觉。最后一句写诗人对崆峒山的喜爱之情。“此道”即“大道”,指道家的学说。“无须向广成子请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在其中。诗人认为崆峒山就是天地之间最奥妙的道理,因此不必去向广成子这样博大精深的道家大师求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