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前岁困倭夷,今日华亭更可悲。
沙月如冰凋白羽,海烟为雾暗朱旗。
石头已道朝烽合,扬子仍愁暮角吹。
财赋东南忧不细,庙谟何以定安危。

玉山前岁困倭夷,今日华亭更可悲。

沙月如冰凋白羽,海烟为雾暗朱旗。

石头已道朝烽合,扬子仍愁暮角吹。

财赋东南忧不细,庙谟何以定安危。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玉山前岁困倭夷”
  • “玉山”象征了高洁或坚贞的品质。在这里,“前岁”指的是过去的一年,即嘉靖甲寅年,倭夷(指侵扰中国的倭寇)给当地带来了困扰。
  • “困倭夷”表明倭寇当年给地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破坏。
  1. “沙月如冰凋白羽”
  • “沙月”可能象征着沙漠或者海边的景象,“如冰”形容月光的冰冷刺骨。
  • “凋白羽”则可能暗示着白色羽毛被风吹落,形象地描绘出了战争后的荒凉景象。
  1. “海烟为雾暗朱旗”
  • “海烟”指的是海上弥漫的烟雾,“为雾”强调了其遮蔽性,“暗朱旗”则可能象征着战旗,暗喻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 此句通过视觉和感官上的描述,增强了战场的氛围。
  1. “石头已道朝烽合,扬子仍愁暮角吹”
  • “石头”通常指代某个地点,可能是战略要地或是历史遗址。
  • “朝烽合”指的是早晨的烽火已经点燃,用以传递警报;而“暮角吹”可能是指傍晚时分传来的号角声。
  • 这两个描述共同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戒备的气氛。
  1. “财赋东南忧不细,庙谟何以定安危”
  • 这句话是对国家财政和策略决策的担忧,“财赋东南”可能指代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东南地区,“忧不细”表示这种担忧并非小事,需要细致处理。
  • “庙谟”、“定安危”则强调了决策者的智慧和决策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明朝嘉靖甲寅年(公元1524年),当时倭寇频繁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王稚登作为明末文人,目睹了这一情况,遂写下此诗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虑。
  • 作者介绍:王稚登(约1494年—1562年),字景初,号青萝山人、玉山居士等,明代官员、诗人,祖籍安徽宣城,流寓苏州。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困苦,风格清新脱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