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下琵琶,洲边芦荻,风惊一艇斜阳。
就舍关城,飞雨夜敲窗。
东林遥指西山路,直绕遍鄱湖四望荒。
悲鸿雁,尚问扬鹰注矢,鸣鹿吹簧。
图得流民递上,膏施既行复阻,此恨何长。
德怨平分,留去亦难量。
梦寻鹤岭云霄杳,恰谶应龙沙姓字详。
怪多情父老,无端尸祝,每忆西江。
【注释】
- 壬午: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
- 亭下琵琶:指《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
- 洲边芦荻:《诗经·小雅·采薇》:“于嗟采薇,薄采薄掇。”毛传:“采,取;掇,拾也。言其取之易也。”后以“洲边芦荻”比喻容易得到的东西。
- 风惊一艇斜阳:指苏轼在黄州时,曾泛舟游赤壁矶,被风吹得摇摇欲坠,几乎要掉入水中,幸而得救。
- 就舍关城:即住进城门旁的旅店里。关城,指建康。
- 飞雨夜敲窗:指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在钱塘门外有一座别墅,他常在那里居住。有一天夜晚,突降暴雨,苏轼从梦中被惊醒,听到窗户上有雨点敲打的声音。
- 东林遥指西山路:苏轼曾作《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东坡志林》),其中有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暗用此典。
- 直绕遍鄱湖四望荒:指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期间,曾巡视过鄱阳湖一带,看到湖水辽阔,无边无际,十分壮美。
- 悲鸿雁:杜甫诗《秋兴八首》之一有“塞上秋风鼓角咽,衡阳秋色洞庭波”。
- 扬鹰注矢:扬雄的《羽猎赋序》中有“观垂钓者中流而得鱼,射飞鸟者中乌而获之”的记载。这里借指宋金战争时期,南宋朝廷对金朝的战争。
- 鸣鹿吹簧:指汉乐府《横吹曲辞》中的《梅花落》。
- 图得流民递上:苏轼曾在密州任知州期间,曾下令释放了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
- 膏施既行复阻:指苏辙曾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
- 德怨平分,留去亦难量: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期间,曾经向朝廷建议减免赋税,但遭到拒绝。他认为国家的财富应该平均分配,不能让一部分人享受特权。
- 梦寻鹤岭云霄杳,恰谶应龙沙姓字详:苏轼曾在惠州任知州期间,曾梦见自己登上了鹤岭山顶,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后来有人告诉他这是一条通往龙沙的道路,他才知道这里是岭南地区。
- 怪多情父老,无端尸祝:苏轼曾在惠州任知州期间,曾经发现一个祭祀的场所,原来是一座祠堂。他对此感到奇怪,认为这个祠堂应该是用来祭祀死者的,而不是用来祭祀神灵的。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好友李公麟所写的送别诗。全诗共分为四句,每一句都紧扣“送”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一句“送我入门来”,诗人开篇便直接表达了对好友的深情厚谊。门是指李公麟将要离去的方向,也是诗人即将面对的地方。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关心和问候,又暗示了即将离别的情境。
第二句“忆西江”,诗人回忆起与好友在西江边的欢乐时光。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又暗示了即将离别的无奈情绪。
第三句“亭下琵琶,洲边芦荻”,诗人描绘了西江边的美景。亭下指的是江边的亭子,琵琶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指代的是西江边的景色。洲边指的是江边的陆地,芦荻是指江边的芦苇。这句诗既描绘了西江边的景色,又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风惊一艇斜阳”,诗人描述了江上的情景。风指的是江上的风浪,一艇是指一艘小船,斜阳是指夕阳西下的景象。这句诗既表达了江上的情景,又暗示了即将离别的情绪。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就舍关城,飞雨夜敲窗”描绘了诗人在关城附近住宿的情景。飞雨夜敲窗是指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雨声敲打着窗户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这句诗既描绘了夜晚的情景,又表达了对好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东林遥指西山路,直绕遍鄱湖四望荒”则描绘了诗人在鄱阳湖畔的景色。东林是指鄱阳湖畔的树林,西山路是通往庐山的道路,四望荒则表示四周都是荒芜的景象。这句诗既描绘了鄱阳湖周围的景色,又表达了对好友离别的无奈情绪。
“悲鸿雁,尚问扬鹰注矢,鸣鹿吹簧”则描绘了诗人对好友离别的情感。悲鸿雁是指大雁在悲伤地飞翔,扬鹰注矢是指猎人正在瞄准猎物准备射击,鸣鹿吹簧是指猎人正在吹响号角准备狩猎。这句诗既描绘了动物的行为,又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最后两句“图得流民递上,膏施既行复阻,此恨何长”,则是诗人表达自己的遗憾和无奈。图得流民递上是指想要帮助流民却无法实现,膏施既行复阻则是指虽然已经尽力而为但仍然无法阻止战争的发生。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遗憾和无奈,又表达了对好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表达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动物行为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