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艇为梁属铁绳,望中一带半江横。
岸南岸北不呼渡,人去人来如履平。
秦政漫夸鞭石力,郑侨空负济舆名。
几回踏月归来晚,似跨长虹到玉京。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浮桥横跨两岸,像利涉的船只一样坚固。望中看到江面一带被浮桥横断,如同半江被隔断一般。岸南岸北都无人叫渡,行人来去如履平地一般。秦政曾夸赞鞭石之力,郑侨却空负济舆之名。几次踏月归来,像是跨过长虹到玉京。
注释:1. 浮桥:一种桥梁结构,由浮动的构件和固定在河床或岸边的结构连接而成。2. 排艇为梁:排艇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其船身可以排列成桥梁的形状,用来过河。3. 铁绳:指的是将排艇连接在一起的绳索或其他固定装置。4. 望中:即眼前,形容距离很近。5. 半江横:一半的江面上被浮桥横断。6. 岸南岸北不呼渡:没有人叫渡,可能是因为江面宽阔,没有船只可以渡过。7. 人去人来如履平:行人来往如同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一般。8. 秦政:指的是秦始皇,他曾经下令修建了万里长城,并自称“鞭石”。9. 郑侨:郑国的一位著名人物,曾用车轮碾过石碑,显示出力量。10. 济舆:古代车辆的名称,这里可能是指渡河的船只。11. 几回踏月归来晚:几次踏着月亮归来,可能是描述在月光下行走的情景。12. 似跨长虹:比喻像是跨越长虹一般,表示迅速到达对岸。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浮桥过江情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浮桥横跨江面的壮观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赞叹之情。
首句“浮桥利涉”直接点明了主题——浮桥。接着,诗人描述了排艇为梁,铁绳相连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忙的水上交通环境中。这种描述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直观感,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
第二句“望中一带半江横”,进一步描绘了浮桥过江时的景象。江面上的一部分被浮桥横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一句既展示了浮桥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一景象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岸南岸北不呼渡”,则表现出了人们在浮桥过江时的宁静与安详。虽然江面上有浮桥横断,但人们仍然能够自如地往来,无需担心安全问题。这句诗不仅体现了浮桥过江的便利性,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四句“人去人来如履平”,进一步强调了浮桥过江时的便捷。无论是行人还是车辆,都可以轻松地通过浮桥而过,无需担忧安全问题。这句诗不仅突出了浮桥过江的便利性,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一场景的感慨之情。
第五句“秦政漫夸鞭石力,郑侨空负济舆名”,则是对秦始皇和郑侨的评价。秦始皇曾经下令修建了万里长城,并自称“鞭石”。而郑侨则曾用车轮碾过石碑,显示出力量。然而,这些成就并不能掩盖他们的缺点。因此,诗人对他们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第六句“几回踏月归来晚”,则是对诗人自身经历的描述。在月光下行走是诗人的一种独特体验。而“似跨长虹到玉京”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体验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浮桥过江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其背后人物的评价,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