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何必踏京尘,但得烟霞好结邻。
门外岂宜停皂盖,鸥边绝称戴纶巾。
齿牙昔日空相借,面目多年只受嗔。
可有千秋在岩谷,不因避世漫藏身。

【注释】:

京尘:京城的尘土。结邻:结交朋友。皂盖:古代官吏的车驾,代指官员。戴纶巾:古代儒者束发戴的头巾。齿牙:指岁月。受嗔:受责备。千秋:指长寿。避世:隐居不仕。

【译文】:

你何必一定要到京城去追求名利富贵呢?只要你能在山野间与烟霞相得益彰、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可以了。

在门外哪里可以停下你的皂盖车,在海边又怎能称上一位戴纶巾的隐士呢?

你过去空有一副好牙齿,现在却受别人的责骂;你一生的面貌多年来都是一副怒气横眉的样子。

你怎么能像那传说中的仙人一样在岩谷之中长留不朽,而不用隐居不仕来保全自己的清名吗?

【赏析】:

《感怀三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时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因权奸李林甫排挤而离开长安,被赐金放还。这首诗就是作者在离开长安后所作。

诗的前两句“马蹄何必踏京尘,但得烟霞好结邻”写自己对仕途功名的看法。“但得”二字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他渴望的是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山水田园中过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

三四句紧承“烟霞结邻”,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鸥边绝称戴纶巾”中的“戴纶巾”是作者所自比的。他以“纶巾”自比,是因为他认为“纶巾”是古代隐士的头饰,表示其志趣高雅,不同于俗世之人。而“绝称”则表明了作者对自己与隐士相比的自信。

五六句“齿牙旧日空相借,面目多年只受嗔”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遗憾以及对现实的态度。这里的“齿牙”指的是人的年岁,“面目”指的是人的表情,两者连用则是说作者对自己的外貌变化感到惋惜。同时,“齿牙旧日”和“面目多年”这两个对比鲜明的词语也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

最后两句“可有千秋在岩谷,不因避世漫藏身”则是对全篇的总结和升华。这里,“千秋”是诗人自喻,意味着他的诗歌和人格将会流传千古;“岩谷”则象征着他的理想和志向所在。而“不因避世漫藏身”则是说,他不会因为逃避现实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这首诗是一首表现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佳作。它通过对诗人自身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