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朝还走马,紫府亦丹墀。
地拥神仙迹,人谙博士仪。
角声鸣夜月,旗影挂朝曦。
莫辨黄钟律,寒灰已自知。

注释:

  1. 冬至前二日赴朝天宫习仪——冬至,即冬季的开始,古人认为天地阳气最盛之时。这里指诗人在冬至之前两天去朝天宫(皇家祭祀的地方)学习礼仪。
  2. 罢朝还走马——结束了朝会后骑马回家,形容诗人结束忙碌的朝政生活后的轻松自在。
  3. 紫府亦丹墀——紫府是道教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丹墀则是帝王宫殿前的台阶,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地拥神仙迹——大地拥抱着神仙留下的足迹,比喻诗人对神仙传说的深信不疑。
  5. 人谙博士仪——人世间熟悉并遵循博士的礼仪,博士在这里指的是古代的学者或官员,他们按照儒家经典制定的规则行事。
  6. 角声鸣夜月——夜晚听到号角的声音,与明月相伴。角声通常用于宫廷中的仪式,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听到了某种特定的信号或命令。
  7. 旗影挂朝曦——早晨的阳光下,旗帜的影子随风飘扬。这里的“挂”字形象描绘了旗帜在晨光中摇曳的景象。
  8. 莫辨黄钟律——无法辨认黄钟律,黄钟是中国古代十二律之一,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对于某些事物或现象无法理解或分辨。
  9. 寒灰已自知——寒冷的灰烬已经明白自己的归宿,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对于生命无常、世事如烟的认识。
    赏析:
    这首诗以冬至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从朝廷到民间的生活变化。首联“冬至前二日赴朝天宫习仪”,点明了诗题,同时也揭示了诗人的政治身份。颔联“罢朝还走马,紫府亦丹墀”,描绘了诗人结束朝政后的闲适生活,以及他对于神仙传说的向往。颈联“地拥神仙迹,人谙博士仪”,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世俗规则的尊重以及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尾联“角声鸣夜月,旗影挂朝曦”则通过自然景象来烘托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无奈。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