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名争愿识苏州,老去孤桐思转幽。
海气夜寒龙久卧,池冰新化凤重游。
道深庄叟时论剑,兴寓天津一倚楼。
春草青青春水阔,试听鸣佩绕仙洲。
【注释】:
十六夜陪储太仆乔太常张光禄于朝天宫奉送王宣溪次韵二首 其一
争愿识苏州,老去孤桐思转幽。
海气夜寒龙久卧,池冰新化凤重游。
道深庄叟时论剑,兴寓天津一倚楼。
春草青青春水阔,试听鸣佩绕仙洲。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十六夜与同僚们饯行王宣溪时所作。王宣溪即王禹偁。王禹偁(公元954~1001年),北宋初期文学家、政治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等职。其诗直率沉郁,颇能反映当时社会矛盾,为宋初“豪放派”作家之一。
首联“争愿识苏州,老去孤桐思转幽”,诗人以苏州自喻,表明自己虽然年华已逝,但仍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这里的“苏州”并非实指一个地名,而是借用“姑苏”的谐音,寓意着苏州(苏州,又称姑苏,古称吴地,今为江苏一带)的美景和文人雅士的风流才情。
颔联“海气夜寒龙久卧,池冰新化凤重游”,诗人通过对海气、龙、池冰等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海气”指的是海上的雾气,象征着官场的复杂和险恶;“龙”则暗示了皇帝的权威和威严;“池冰”则象征着清白和纯洁。而“凤”在这里则是比喻王宣溪等人的高洁品质。
颈联“道深庄叟时论剑,兴寓天津一倚楼”,诗人通过“庄叟时论剑”和“天津一倚楼”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局势和个人命运的关注。这里的“庄叟”是指庄子(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曾经隐居山林,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而“时论剑”则是形容当时的官员们忙于权谋斗争,而忽视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至于“天津一倚楼”,则是用来形容王宣溪等人身处高位却仍保持清醒头脑,不因权势而迷失自我。
尾联“春草青青春水阔,试听鸣佩绕仙洲”,诗人以春天的景象来结束全诗,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这里的“春草青青春水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而“鸣佩绕仙洲”则暗示了王宣溪等人的高雅气质和超凡脱俗的品质。
这首诗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他的高洁品质和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