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烟如带拂城头,城下滔滔滹水流。
东海游龙归古庙,西山浓翠贴谯楼。
种荷使者今安在,横笛儿童不解愁。
惟有春风长浩荡,年年吹绿到芳洲。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赏析作者感情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此题中“城头”即指城门,是古代城市的标志;“种荷使者”指的是管理园林的人;“芳洲”泛指水边的园林。
(1)
“晚烟如带拂城头”,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景象:烟雾缭绕,如同一条绿色的带子轻轻地拂动着城墙的顶端。这里的“晚烟如带”形象地勾勒出了夕阳下的城市轮廓,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而“拂城头”则突出了烟雾的轻柔和飘渺,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灵动。
(2)
“城下滔滔滹水流”,描绘了滹沱河的奔流景象。河水在城外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和变迁。这里的“滔滔”一词形容河水奔腾不息,给人以动感和力量感。而“城下”则强调了河岸的位置,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具有深度和层次感。
(3)
“东海游龙归古庙,西山浓翠贴谯楼”,描绘了两条巨龙的形象。东海之龙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西山之龙则代表着自然的壮丽多姿。两者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画面。这里的“游龙”不仅指实际存在的龙,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寓意着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而“浓翠”则形容西山的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4)
“种荷使者今安在,横笛儿童不解愁”,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感慨。这里的“种荷使者”指的是曾经负责种植荷花的官员,他们曾为城市的美化做出了贡献。然而现在他们已经不在人世,留下的只有那些被破坏的荷塘和无法修复的美景。而“横笛儿童”则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然而现在他们已经被时代的变迁所抛弃,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和幸福。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5)
“惟有春风长浩荡,年年吹绿到芳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这里的“春风”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它每年都如期而至,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温暖。而“吹绿”则形容春风带来的新生力量,使得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里的“芳洲”泛指水边的园林或草地,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答案】
示例一:
晚烟如带拂城头,城上高楼接大荒。
城下滔滔滹水流。
东海游龙归古庙,西山浓翠贴谯楼。
种荷使者今安在?横笛儿童不解愁!
惟有春风长浩荡,年年吹绿到芳洲。
译文:
夜幕降临,晚烟袅袅升起,仿佛一条绿色的带子轻轻拂过高高的城墙。城墙之上,一座座高楼矗立,仿佛与辽阔的天地相连。
城墙之下,滹沱河波涛滚滚,奔腾不息。河水冲刷着两岸,带走了岁月的痕迹,也带来了无尽的生机。
在这宽广的天地间,有一处古老的庙宇静静地矗立着。那是东海之龙的化身,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而那浓密的西山,则以它的绿色装扮着古城的角落。
那位曾经负责种植荷花的官员已经离世,只剩下那些被破坏的荷塘和无法修复的美景令人唏嘘不已。而那些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孩童们也已不再拥有往日的欢乐和幸福。
在这无尽的悲伤中,春天始终如约而至。每年春天来临之际,春风都会如期而至,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温暖。它将万物重新唤醒,让一切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大地上,芳草萋萋、鲜花盛开。人们在这里生活、劳作、欢歌笑语,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幸福时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古城春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古城春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营造氛围。他描绘了晚烟如带拂城的城墙、城下的滔滔江水、东海游龙归古庙以及西山浓翠贴谯楼等景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壮观。同时,诗人还通过对种荷使者和横笛儿童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他将过去的美好时光与现实的残酷无情进行对比,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同时,他还通过对春风的长浩荡和年年吹绿至芳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人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其中。他通过对种荷使者和横笛儿童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慨。他通过对春风的长浩荡和年年吹绿至芳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诗人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在诗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音乐性。同时,他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传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和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