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堂东逢立春,春风堪笑亦堪颦。
青青盘菜思纤手,袅袅花枝似玉人。
【注释】
“萱草堂东”:指诗人居所。萱草堂是诗人在长安时所筑的别墅。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来临。
“春风堪笑亦堪颦”:春风可以使人高兴,也可以使人皱眉。这里的“可”通“堪”,意为“能”。
“盘菜”:即炒菜,一种用油、盐等调味品炒制的食物。
“纤手”:柔软细腻的手,这里指女子的手。
“玉人”:美女。古代对女子的称呼。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立春之日,当时作者客居长安。首联写立春时节,诗人在长安郊外的萱草堂中迎候春天到来,心情十分复杂;颔联以“思纤手”和“似玉人”比喻春风和花枝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平易浅近,意境却清新明快。
译文:
在长安郊外,我建了一座萱草堂,今天迎来了新春的立春。春风啊,你既能让人开心也能让人皱眉。那青青的盘菜,思念的是那位温柔的女子纤手;娇美的花枝,仿佛一位美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句“萱草堂东逢立春”,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萱草堂位于长安郊外,今天是新春的立春之日,诗人在这里迎接春天的到来。这里的“逢”字,既表示诗人与春天相遇,也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句“春风堪笑亦堪颦”,是对首句的具体解释。春风既可以让人感到愉快,也可以让人感到痛苦。这里的“堪”字,表示能够、可以。诗人用“笑”和“颦”两个词来形容春风给人的感觉,既表现出春风的温暖宜人,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
第三句“青青盘菜思纤手”,进一步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景象。青青的盘菜代表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而纤手则代表女子的温柔和美丽。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最后一句“袅袅花枝似玉人”,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袅袅的花枝象征着春天的美丽和婀娜多姿,而玉人则代表着美女的形象和气质。诗人通过对花枝和玉人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整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意境却清新明快。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特点——关注现实、关心民生、富有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