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台一何旷,修竹有爽色。
披襟清风来,往往堕巾帻。
白云自满地,上有苍麛迹。
【注释】
①爽台:在西林寺。
②层台:高耸的楼阁台榭,这里指山巅。
③修竹:修长的竹子。
④披襟清风来:形容风从高处吹来,使人感到凉爽。
⑤堕巾帻:头上巾帻(古代帽子)被风吹落。
⑥苍麛迹:指鸟鹊留下的足迹。
⑦“白云”句:意谓云气缭绕,飘荡于天地之间。
⑧“上有”句:意谓白云之上常有苍鹰盘旋。
【赏析】
此诗描写西林寺爽台的高峻、幽雅和清凉,表现作者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全诗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字。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首句“层台一何旷”,点出了西林寺爽台的高大。“旷”,空旷、辽阔之意。这一句用“何”“旷”这两个词渲染出了爽台高耸入云的景象。诗人登上西林寺的西塔,放眼望去,整个塔身直插云霄,巍峨壮丽,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并没有陶醉在这片景色之中,而是继续向前探寻。
第二句“修竹有爽色”,进一步描绘了爽台周围的美景。“修竹”,长而修直的竹林;“爽色”,清爽的色泽。这一联写出了西林寺爽台的清幽之美。在这里,诗人不仅赞美了大自然的魅力,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第三句“披襟清风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面对清风时的惬意之情。“披襟”,展开衣襟迎接清风;“清风”,这里指的是凉爽的山风。这句诗通过诗人的动作,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舒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四句“往往堕巾帻”,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景。“坠”,坠落的意思;“巾帻”,古代戴的头巾。这句诗通过诗人的动作,展现了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这里的“堕”字,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既表示动作,又表示状态,充分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五句“白云自满地”,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天空。诗人站在爽台上,俯瞰下方,只见云雾缭绕,弥漫于大地之上。这里的“白云”,既指自然界的云雾,也暗喻着诗人心中的思绪。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追求。
第六句“上有苍麛迹”,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空中。诗人抬头望去,只见苍鹰在空中翱翔,留下一串优美的轨迹。这句诗通过苍鹰的动作,展现了自然中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豪迈情怀和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优美的意象、流畅的韵律,描绘了西林寺爽台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它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又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通过对西林寺爽台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