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挂壁锡依台,寂寞空门生碧苔。
坐久不闻钟磬响,满庭残月杏花开。

【注释】

1.柏谷山英上人:指唐代著名高僧鉴真。

2.袈裟挂壁:意为僧人挂起僧衣,准备过午时诵经。

3.锡依台:意为僧人倚着佛祖释迦牟尼的金身(锡像)而坐。

4.碧苔:指寺庙墙壁上的青绿苔藓。

5.空门:佛教徒对寺庙的统称。

6.钟磬:佛教寺院常用作报时、礼拜的打击乐器。

7.残月杏花:指杏花落尽的残春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旭的作品,描述了他在拜访一位名叫英上的僧人后的感受。

首句“袈裟挂壁锡依台”,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僧人们挂好袈裟,倚坐在佛前(即锡台),在一片寂静之中度过一个下午。这里用“挂壁”和“依台”两个动作,表现了他们对修行生活的执着和专注。

第二句“寂寞空门生碧苔”,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静谧的氛围。僧人的住所因长期无人问津,长满了青苔,显得格外荒凉。这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描绘,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寂感。

第三句“坐久不闻钟磬响”,则是作者对僧人生活的具体感受。在这里,他长时间地坐着,却没有听到钟磬的声音,只有窗外的月光洒满院子,与盛开的杏花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安静而孤独的生活,让人不禁产生遐想。

最后一句“满庭残月杏花开”,则以景结情,以满开的杏花作为结尾。尽管杏花已经凋谢,但月光下的庭院仍然美丽动人,仿佛为僧人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同时,这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使得整个诗句充满了哲理意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