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三十六峰齐,骀荡春光夜不迷。
剑气平临南斗外,潮声回却大江西。
树成缨络风雷古,山吐炉烟日月低。
在昔图经称佐命,销沉何处问金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中描绘了庐山三十六峰的壮丽景色,以及山间的风雷、潮声等自然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我们来看第一句:“芙蓉三十六峰齐”。这里采用了“芙蓉”这一形象,将庐山三十六峰比作盛开的芙蓉花,形容其美丽壮观。“齐”字在这里表示山峰众多,如同整齐排列的花朵。
接着看第二句:“骀荡春光夜不迷”。这句诗描绘了庐山春天夜晚的美丽景象,月光下的山色明亮而迷人。“骀荡”形容月光柔和、明亮,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夜不迷”则表示无论在何时何地,庐山的美景都让人感到宁静美好。
然后是第三句:“剑气平临南斗外”。这句诗通过“剑气”这一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庐山云雾缭绕的景象。“南斗外”指的是南方的天空,暗示着云海翻涌、气势磅礴的场面。
接下来是第四句:“潮声回却大江西。”这句诗描述了庐山附近的江水潮汐声,声音悠扬且回荡。“大江西”指的是长江东岸,展现了庐山周边壮丽的自然风光。
然后是第五句:“树成缨络风雷古”。这里的“树”指的是庐山上生长的树木,“缨络”则形容树木枝叶繁茂,宛如古代妇女的发饰一般。“风雷古”则表示这些树木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接着是第六句:“山吐炉烟日月低。”这句诗描绘了庐山山顶烟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炉烟”可以理解为燃烧的柴火产生的烟气,“日月低”则表示烟雾弥漫之下,太阳和月亮都显得暗淡无光。
第七句:“在昔图经称佐命,销沉何处问金泥。”这句诗提到了庐山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文化名胜,曾经有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吟咏。“图经”指的是古代的书籍或图籍,“佐命”则表示它曾经为国家做出过贡献。“销沉”意味着现在这些文化遗产已经变得不再显著,需要人们去发掘、传承。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三十六峰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和文化底蕴。同时,诗人也在思考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问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