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王台榭高百尺,舒王事业人不识。
至今忽见明月来,台上犹疑照颜色。
月光皎皎入秋毫,当年何不照青苗。
登临玩月发长喟,荆榛满地悲猿猱。

舒王台榭高百尺,舒王事业人不识。

舒王府的亭阁楼台高大百尺,然而世人不知它所承载的是君王的辉煌事业和远大抱负。

至今忽见明月来,台上犹疑照颜色。

如今忽然见到一轮圆月升起,却怀疑月光是否能够照耀那高耸入云的台榭。

月光皎洁明亮如秋毫之末,当年为何不将光芒洒遍大地?

月光皎洁明亮得如同秋日里的细毛,但为何当年却没有让它普照大地的万物生灵?

登临玩月发长喟,荆榛满地悲猿猱。

登上高台欣赏明月时发出深深的感慨,满地荆榛之中又传来猿猴哀鸣之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登高赏月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功业未能被世人所知、无法发挥其才能的感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身的感慨之情。

首句“舒王台榭高百尺”,通过描述舒王台榭的高度,暗示了该台榭的重要性和地位,为接下来的感慨埋下伏笔。

第二句“舒王事业人不识”直接揭示了问题的核心——舒王的辉煌事业并未被世人所认识和重视。这种反差让诗人深感惋惜和无奈。

第三句“至今忽见明月来”,诗人以一个“忽”字,巧妙地表现出自己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同时,这也为后面的感慨埋下了伏笔。

第四句“台上犹疑照颜色”,诗人进一步展开了对历史的思考。他疑惑地问道:“当年为何不将光芒洒遍大地呢?”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也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最后一句“登临玩月发长喟”,诗人用“玩月”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月光下,他独自站在高台上,不禁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里的“长喟”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于世事的无奈和感慨。

整首诗以月光为线索,贯穿始终,通过对舒王台榭的描写和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功业未被世人所认知、无法施展才华的感叹以及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无奈和感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