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养正
前登岱·其三 嵯峨全压万峰卑,不尽山风扑面吹。 峡坼秘藏元狩字,苔侵剥落祖龙碑。 碧箫细细闻天乐,绛节飘飘隐雾旗。 莫上峰头南向望,吴门白马至今疑。 注释: 1. “嵯峨”:形容群山高耸、险峻的样子。 2. “万峰卑”:形容山峰众多,层层叠叠地排列着。 3. “尽”:用在这里是“全部”的意思。 4. “山风扑面吹”:描绘了山风吹拂在脸上的感觉,形象生动。 5. “元狩”和“祖龙碑”
【注释】: 前登岱 其五:诗题,第一句“前”,指前面,指泰山。第二句“登”,登山。第三句“岱”,泰山。第四句“第五”,即此诗篇次,共五首。 跨壁扳萝两屐轻:在石壁上攀缘,用藤蔓拉下,摘下两片叶子当鞋。 侧身斜望日微明:侧身而立,低头向远处望去。 风生虎穴千山吼:风从老虎的洞里呼啸而出,声音震撼山谷。 雨洗天门万壑清:雨水冲刷着天门,使群山峡谷一片明亮。 石室烧香人叩玉:在石头洞穴中烧香
闻安季子话泰山白龙池石屋庵之胜 其一 传闻池上好,秋水白泠泠。 纡曲穿山谷,纵横照日星。 雨晴龟暴背,风软鹤梳翎。 吾欲寻珠去,白龙醒未醒。 译文: 听说安季子谈论着泰山白龙池石屋庵的美景,那景色真是美得令人心醉!那里的秋水清澈见底,如同白玉般晶莹剔透。水流曲折蜿蜒,穿过山谷,与日月星辰相互辉映。雨后阳光普照,湖中的鱼儿在嬉戏,仿佛在展示它们美丽的背甲。微风吹拂,湖面波光粼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登高篇》之一,全诗如下: 前登岱 其二 抠衣谒罢碧霞宫,双眼苍茫似镜中。 叠嶂层层全拱北,九河曲曲尽流东。 云封洞口经年黑,霜落山腰万树红。 咫尺真疑通帝座,登临何必慕华嵩。 注释: - 抠衣谒罢碧霞宫:指在拜谒完碧霞宫后,整理好衣服准备离去,这里用“抠衣”形容恭敬的样子。 - 双眼苍茫似镜中:形容眼睛清澈明亮,好像镜子里的映像,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登泰山》中的一句,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下面我将对这句诗进行逐句释义: 前登岱 其一 天风吹动白纶巾,步步篮舆色界新。 译文: 天风吹动白色的头巾,一步步走上篮车的景色如新。 注释: 天风:天空中吹来的风。 白纶巾:白色的头巾,古代的一种头饰。 步步:一步又一步。 篮舆:一种轻便的车,用竹竿编织而成。 色界:佛教语,指色空二界的中间,即色与空之间的境界
闻安季子话泰山白龙池石屋庵之胜,其二背山连石屋,一径小仍斜。 泉响声疑雨,云鲜晚带霞。 弱尼参佛子,老鹳啄松花。 好向山灵约,何年我寄家。 注释: 1. 背山连石屋:指的是背靠着大山,周围是石头建筑的小屋。 2. 一径小仍斜:一条小路弯曲曲折。 3. 泉响声疑雨:泉水的声音像是下雨声。 4. 云鲜晚带霞:云层鲜艳,傍晚时分还带着晚霞。 5. 弱尼参佛子:指一个年轻的和尚。 6. 老鹳啄松花
前登岱 其四 乘槎不必访昆丘,绝顶真如到十洲。 玉女低传青帝信,虬松高挂白云秋。 鸑雏雪暗巢冰窟,蜃气天晴结海楼。 我欲直寻星阙去,风吹恐落万山头。 注释:乘着船只不必寻找昆虚山去拜访,登上绝顶就感觉如同到了蓬莱仙境一样神奇。 传说玉女会低声向神仙们传达信息,而苍劲的古松却高高地悬挂在云层之上。 小鸟的雏鸟栖息在雪覆盖的巢穴里,而海市蜃楼在天空中晴朗的时候形成。 我想沿着山路一路追寻
【释义】 巨大的石头突如其来,就像云层一样;小的石头又平又大,像手掌一样。我看不见有人行走,只听到泉水流淌的声音。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以大石、小石的形态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句“大石突如云,小石平似掌”,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山石的大小和形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次句“不见人迹行,但听泉流响”,则转入听觉感受,通过泉水的流淌声,传达出一种静谧
注释:流水从岩石上穿过,纵横交错如同细丝。 这是古代佛经上的记载,如今已经模糊得难以辨认。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流水从岩石上穿过的景象。前两句“流水穿石上,横纵细如织”形象地描绘了水流在岩石上穿行的情景,用“横纵细如织”形容水流的细小和纵横交错的样子。第三句“传是古佛经,剥落人不识”则揭示了这些流水背后隐藏的秘密——它们是古佛经的记录,但现在已经模糊到连人也难以辨认的程度。整首诗以流水为引子
传闻池上好,秋水白泠泠。 纡曲穿山谷,纵横照日星。 雨晴龟暴背,风软鹤梳翎。 吾欲寻珠去,白龙醒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