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记明僧绍,碑传江总持。
凄凉自人代,窈窕隐山茨。
明月千岩宿,松风万壑垂。
阶前双杏树,曾见劫灰时。
【解析】
“栖霞寺”,即栖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是南朝刘宋时开凿,梁代天监年间(502—519)扩建,初名南齐陵,唐改名栖霞寺。据《南史·萧衍传》记载,南朝梁武帝萧衍曾梦见仙人,说金陵城西北有座山叫钟山。他派人去考察,发现山上有个洞穴可以通到地下,就下令在山上建了一座寺庙,取名“栖霞”。后唐明宗赐名为“兴教寺”,五代改称“栖霞寺”。
【答案】
译文:
宅记是南朝梁僧绍所作的一篇碑文,碑文由江总撰记。南朝宋、齐两代,栖霞寺屡经兴废。栖霞寺的山门,原是唐代所立。寺内的大殿始建于唐代,后经历多次重修。栖霞寺的殿堂,建筑宏伟,规模宏大,殿宇重重,飞檐翘角,气势雄伟壮观,为江南著名佛寺之一。
赏析:
本诗首句“宅记明僧绍”,是交代诗人游览栖霞寺而写下的诗篇。“明”字表明此诗是僧人的作品。第二句“碑传江总持”,说明这首诗是僧绍所撰,碑文是由南朝梁代的江总撰写的。《梁书·江总传》中说:“总性贪溺,好声色,无检格,多过失。”江总曾为栖霞寺撰写过碑文。第三句“凄凉自人代”,说明栖霞寺的荒凉之状。第四句“窈窕隐山茨”,描绘了栖霞寺山中的景色。第五句“明月千岩宿,松风万壑垂”,写出了栖霞寺山中的美景。最后两句是写栖霞寺前曾有一棵杏树,后来被战火摧毁。全诗通过描写栖霞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表达了作者对栖霞寺的喜爱以及对其历史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