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嵩岳兮乃在伊,洛之浦箕颍之隈。
巃嵷万仞何奇哉,盘礡中原横九垓。
阴阳昏晓多变态,吐吞日月相萦回。
翠屏孤耸排丹嶂,二室东西宛相向。
诸峰却立如欲摧,削出芙蓉千万状。
紫峰高处从中起,瑶台绀宇白云里。
古松偃蹇不知年,溪流惟见石齿齿。
有峰六十信插天,森森剑戟白蜿蜒。
玉女青童递隐见,紫微黄盖生云烟。
上有三花之古树,下有百丈之飞泉。
晴空片片洒寒雪,飞萝悬泻如珠连。
我欲乘风到绝巅,恨无羽翰愁攀缘。
策杖徘徊日将午,倏忽阴雷散轻雨。
长风为我卷浮云,飞来倒挂岩前树。
振衣宛转陟层巅,四顾茫茫小寰宇。
神僧面壁人不知,仙子吹笙鹤自舞。
即欲举手探月窟,广寒仿佛见银阙。
醉把金壶餐绮霞,坐看玉镜邀明月。
入石室,卧云门,划然长啸如雷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描绘了嵩山的壮丽景色和神奇传说。全诗共六百二十个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嵩山高
- 诗句描述嵩山(今河南省登封市)高峻挺拔。
- “望嵩岳兮乃在伊”:表达对嵩山的仰慕之情,”伊”在这里指代嵩山。
- “洛之浦箕颍之隈”:洛水(今河南洛阳市)和颖水(今河南许昌市)的弯曲处。
- “巃嵷万仞何奇哉,盘礡中原横九垓”:嵩山高达万丈,其雄奇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它横亘在中国的中部平原之上。
- “阴阳昏晓多变态,吐吞日月相萦回”:描述嵩山日夜变化万千,时而明亮时而昏暗,如同天地间的日月相互缠绕。
“翠屏孤耸排丹嶂,二室东西宛相向。诸峰却立如欲摧,削出芙蓉千万状”:描绘嵩山如画屏风般的美丽景色,两座山峰东西相对,其余山峰挺立,仿佛要被折断,而山峰上生长的芙蓉花形状各异。
“紫峰高处从中起,瑶台绀宇白云里”:紫峰位于高处,云雾缭绕之中,宛如瑶台宫殿。
“古松偃蹇不知年,溪流惟见石齿齿”:古老的松树苍劲挺拔,岁月沧桑;溪流中的石头清晰可见,如同牙齿排列。
“有峰六十信插天,森森剑戟白蜿蜒”: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像六十支剑戟一样锋利,白色线条蜿蜒曲折。
“玉女青童递隐见,紫微黄盖生云烟”:玉女和青童时而出现,紫色的微光和黄色的伞盖在云雾中飘浮。
“上有三花之古树,下有百丈之飞泉”:山上有三棵古树,树下有百丈高的飞泉奔泻而下。
“晴空片片洒寒雪,飞萝悬泻如珠连”:晴朗的天空下,雪花飘飘洒落,如同珍珠般悬挂在树枝上。
“我欲乘风到绝巅,恨无羽翰愁攀缘”:我渴望乘着风达到嵩山的最高点,但可惜没有翅膀只能徒呼奈何。
“策杖徘徊日将午,倏忽阴雷散轻雨”:我拿着拐杖徘徊在日头正午时分,突然之间乌云密布,闪电劈下,大雨如注。
“长风为我卷浮云,飞来倒挂岩前树”:长风吹来卷起了浮云,飞来的瀑布倒挂在岩石上。
“振衣宛转陟层巅,四顾茫茫小寰宇”:我振衣而起攀登至山顶,四周一片茫然,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小的宇宙之中。
“神僧面壁人不知,仙子吹笙鹤自舞”:神秘的僧人面朝墙壁修行,世人无法知晓他的存在;仙女吹笙引得白鹤翩翩起舞。
“即欲举手探月窟,广寒仿佛见银阙”:我想伸手去探查月亮的洞穴,似乎看到了广寒宫的银阙。
“醉把金壶餐绮霞,坐看玉镜邀明月”:我在醉酒后品尝着五彩斑斓的霞光,坐下来观赏明亮的月光。
“入石室,卧云门,划然长啸如雷奔”:进入石室,躺在云门之上,发出震耳欲聋的长啸如同雷声奔涌。
赏析:这是一首咏叹嵩山的七言律诗。整首诗以“嵩”为中心词句,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嵩山的巍峨、壮美和神秘。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流畅,富有音乐感和画面感。